开放向未来:中国企业的确定性是什么 | 微观视界

谢泓2023-01-06 18:36

谢泓/文 企业经营的确定性是通过经营效率获得经营效益来实现的。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企业迎接过国家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庞大的基础设施红利以及超大规模市场的红利。中国的机会就是世界的机遇,这是过去几十年,全世界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最大的确定性。

如今,这个确定性慢慢变得有些不确定了。而中国企业家所要思考的,也不再是某个具体政策,而是要作为地球上的一家企业,去思考美国的经济政策、欧盟的经济政策、中国的经济政策等对企业的影响。企业要面对的是全世界的市场机遇与挑战。

中国企业习惯跟着政策和惯性走,很少思考它存在这个世界的价值是什么。哪怕是最近经常讲的专精特新企业,更多提出的口号是替代进口。但往更深层次想,既然能够替代进口,自然存在在替代世界同样产品的能力,只不过,在中国替代进口是市场替代的机会开始而已。

只有经历真正的困难与危机,企业才能够对其经营能力有更加清醒的认知,才能够更好地判断企业以往的成功,究竟是基于机会的成功,还是基于经营的成功。

一旦中国供应链与美国供应链存在某种程度的独立,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它就不可能依靠国家的各种红利存活,而是需要计算经营效率,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力。它必须跟国际公司一样,去衡量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价格、税负水平、市场规模、劳动生产率、供应链状况、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土地价格、港口码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等等。

拥有这样心态的企业,才可能是一家成熟的企业。企业若没有正确的经营理念与心态,得到的永远是机会,机会是随时可以离开的。

今天的经营环境告知我们,如果企业没有确立对于企业经营的理解,过去四十年对于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而言仅仅是机会。如果我们的企业家能够经历危机与磨砺,把危机变成机遇,中国企业才可以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屹立不倒,成就新的辉煌。

全球化进程已受到冲击,全球产业链将重构,中国企业正处在新旧结构破立之间。2022年这条分界线分割了企业的过去与未来。什么才是企业的未来?面向新一年及更长远的将来,企业又如何继续寻找到确定性?

全球化配置资源的企业

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转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逐步深度嵌入产业体系中。随着中国经济深度发展,某种程度上也对原有世界的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中美某种程度经济上的脱钩已将成为事实。

为了“躲避”中美贸易战,2018年,东莞的邦泽公司开始投资越南工厂。如今,越南邦泽工厂的劳动生产率已接近东莞,但工人工资水平仅有东莞的一半。邦泽曾在国内开展电商事业,后来在亚马逊开店,理解国外电商玩法后,觉得可以尝试发展其它品类,帮助更多小企业进驻海外电商。邦泽的国际化之路有一个学习榜样,就是同在东莞厚街的TTI创科集团。

TTI创科集团1985年在香港成立,1988年在东莞厚街镇设立工厂。创科集团的机遇是,当全世界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时,很多制造品牌没有及时转移产业,因而失去了供应链和订单。1990年,创科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后,就利用生产及供应链优势加上资本作用,连续收购了十几个国际品牌,成为国际电动工具及配件、户外园艺工具及配件的国际性企业。2021年,创科的销售达到132亿美元,在福布斯2022全球企业排名第893位。可以说,创科集团是一家受益于世界产业转移,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制造企业。

位于佛山顺德陈村的科达公司,于2016年开始在非洲肯尼亚投资陶瓷厂,截至2022年6月,已在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塞内加尔、赞比亚五国投资6家陶瓷厂,共计建成14条生产线。科达公司认为,非洲人力资源和原材料资源丰富,未来提升空间巨大。

去年,科达公司增长率达到34.24%,主要得益于非洲业务的迅速增长,海外营收在科达公司的营收占比高达47.12%。科达目前在非洲业务的定位,已从原来建筑陶瓷供应商转变为国际建材供应商,它可以把佛山建材产业的优势叠加为科达的产业整体竞争力。

邦泽公司董事长徐宁讲,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不是简单的关税壁垒问题,而是全球配置资源问题。

中国企业不能以过去参与经济全球化贸易的心态去参与“一带一路”,必须带有自身的战略思考去构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尽管,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面临各种障碍,但从务虚到务实,从工业园圈地到实体企业投资,从贸易到制造,从产品到品牌,从注重投入资产到投入品牌与渠道,或许都在酝酿着中国制造的新未来。

强调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企业

稻盛和夫曾发表演讲《萧条是成长的机会》。他从创立京瓷开始,分别遭遇了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的日元升值危机、90年代的泡沫破裂危机以及2000年IT泡沫破裂危机。

日本经济的外部性很强,受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总体上,中国企业有国家政策保护,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比较小,企业有空间和时间去进行风险调控。如若保护机制不再,冲击也将是巨大的。企业就是经营的主体,应去面对、应对存在的各种风险。

在稻盛和夫看来,企业改变不了环境,企业经营的确定性只能由自己提供。日本已经是一个成熟经济体,不仅体现在与世界经济的高度融合,还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企业家群体的出现。企业家必须有经营思想,有战略思想,有全球视野。

稻盛和夫对于企业经营的要求很高,他认为,企业如果没有超过10%的利润就不叫经营。他认为企业经营利润率最好达到30%左右。这样在萧条时期,订单哪怕减少一半,企业还可以保持正常。

这几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非常重视企业降本增效的管理工作,大力推进精益生产、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内部的落地。哪怕是多年做精益生产、TOC管理的邦泽公司,在今年做精益改善周的时候,仍发现有很多改善空间。

精益生产咨询师卢振认为,中国在工厂管理方面,大企业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中国大企业与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差距很大,主要还是很多小企业把自己看成大企业的配套工厂、生产车间,有订单,哪怕利润微薄,能做就做。很多企业都没有把自己当企业看。企业管理顾问姚阳说,中国制造是长在别人大腿上的企业,言外之意是不用战略,不用思考,不用管理。

经过这轮危机后,很多缺乏管理的企业会被淘汰,但也会有一批企业得到成长。它们通过现代化管理站稳脚跟。中国经济发展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而未来决定中国经济质量的不是增长速度与规模,而是企业的经营质量。同时,要真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在于能否出现稻盛和夫、任正非、曹德旺等优秀企业家这个群体。不断涌现优秀企业家群体的经济体,才是成熟的经济体。

建立标准与游戏规则的企业

近日,在WTO的主持下,包括中国、美国、欧盟在内55个参加方经过谈判后达成一致完成了《服务贸易规制》。但服务贸易的优势方是欧美国家,中国连续二十年都是贸易逆差。标准、知识产权、金融、法律等都是欧美国家的强项。

时至今日,全世界的贸易规则、金融体系、产业体系、产品标准,大多由欧美国家制定。中国产品出口需要得到欧美各种认证,质量的、环保的、社会责任的。就连船舶运输、商务飞机航行,甚至精益管理经常使用的六西格玛认证,各种各样的软件认证、数据库认证、机器人工程认证、编程认证、国际会计师认证……这些都打着欧美“标签”。

在全球化体系中,欧美国家基于先发优势,制定不胜枚举的体系标准,并成为各行各业的准入门槛。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除了欧美国家的先发优势,还包括欧美国家规则意识强、形成标准可以锁定优势以及获得最终话语权与主动权。

中国要提升产业竞争力,除在技术创新、发明创造上赶追,还需要逐步建立自己的产业标准体系、价值体系。而中国建立自身体系的难点在于:一是国家很多标准体系脱离实际,得不到社会支持;二是很多标准制定机构把标准制定视为权力,而非责任,很多看中的是个体利益、部门利益,而非国家利益;三是重视标准制定,但忽略标准推广;四是评价过程的利益寻租与缺乏公平;五是对于标准制定的知识产权认知不到位。

广州有一家叫尚品宅配的上市公司,建立了全新的家具定制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一种原创标准制造体系。如果它能够得到知识产权保护,其市场估值一定会超过千亿。英国的半导体知识产权(IP)提供商ARM公司,全世界超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采用ARM的架构。

中国的产业体系标准制定,需要国家有更加顶层的设计,政府机构要成为裁判,而非裁判加选手的角色;需要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标准制定,并允许它们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需要借用商业的力量,推动国家各种体系标准的建设。

企业与社会机构要重视参与国家各种标准的制定工作,需要在知识产权与法律上保护自己的标准成果。要积极推动基于企业商业与社会利益保护的国家标准立法。产业标准,涉及企业的竞争力,涉及国家的话语权与软实力,也是国之重器,企业的重器。

通过创新参与社会发展建设

三年疫情让很多企业人仰马翻,疫情防控有其意义,但也暴露了社会管理存在的部分问题。疫情防控需要全社会参与,不仅仅是被动参与,还需要发动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来参与。中国制造世界第一,怎么体现中国制造在防疫工作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的方舱医院建设。

疫情爆发之初,口罩一罩难求,但有了企业参与,短短几个月,中国就把今后一百年的口罩产能制造出来了。疫情防控如果有更多企业参与,除了防护物资,我们可能还能在防护设备、装置上有重大突破。但很多简单产品,一旦加上医疗认证,就是巨大门槛,严重影响企业参与积极性。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不仅是经济目标,更是社会目标。经济发展不单是社会目标建设的基础,更是要借用经济建设的力量,去推动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特别是目标实现的效率与人民的满意度。而中国的社会力量与企业组织,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政府展现其通过创新创造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帮助政府提高效率、减少开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这几年接触了深圳一家垃圾回收企业,年销售二十亿元。印象中,垃圾回收是政府事务。深圳由于是新设立城市,没有那么多足够的事业单位提供社会服务,于是通过服务外包推动了一批垃圾回收公司的发展。实践证明,用服务外包的形式,其成本远低于事业单位。

一方面,国家通过社会改革、释放更多社会服务发展空间给企业。另一方面,从生产制造,到社会服务,也是很多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二十大报告提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既是国家发展的方向,也是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笔者所担心的是,旧经济结构已解构、新经济结构还没有形成前,经济发展会出现“空挡”状态。因此,冀望在新旧结构破立的窗口期,国家通过社会改革,释放经济发展新空间,激发经济发展新动力,以期达到对冲国际化利空的目的,让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动力永续。

中国企业家对于未来,不应用过去全球体系视角来看待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而应超出中美博弈去审视全球市场,用全新全球化视角配置企业的投资、经营资源。未来的企业应该站在新起点、用新格局去达成新使命。中国企业家的使命,就是通过技术、市场、经营、社会等各种创新,在完成原始积累的同时,重新配置国际的经济与政治资源,向未来开放。

未来图景并不清晰,需要探索的进程中去塑造。因此,面向未来的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开放性、包容性,既不被固有思维束缚,又勇于去尝试全新的模式,有勇气去跨越新的边界。

(作者系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