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头条】股票、黄金归来 2023年资产配置策

姜鑫2023-01-23 08:07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姜鑫  “开门红”行情下,杜薇股票账户里的亏损又减少了一些,“是一个好兆头”,她觉得信心多了些许。

1月3日,2023年的第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低开后一路向上,报收3116.51点,涨幅0.88%,成交金额恢复到7888亿元,4217只个股上涨。

元旦以来,杜薇已经加过几次仓,“亏损太多,有钱就补一点摊薄成本”。杜薇目前是持币等待的状态,她预计2023年资金面会比较宽松,市场预期回暖。不少投资人士也预测会有阶段性小阳春,建议加仓等待回暖。

同样直呼在2022年亏“吐血”的巩晴却没有杜薇这般乐观。她认为,2023年是修复过渡阶段,不确定性仍存,投资上会保持谨慎。

正是在这种分歧之中,A股开启了新一年的投资征程,牛市会来吗?

回望不平凡的2022年,受海外通胀、国内疫情、国际地缘政治争端等影响,国内金融本市场均经历了较大的波动。无论是专业的投资经理,还是个人投资者,感触无外乎“压力大”和“难”。

进入2023年,正如杜薇所感触,一切似乎在向好改变:美元指数回落,股汇双升趋势显现。但不确定性因素仍然笼罩:俄乌冲突持续、欧美经济陷入衰退担忧明显,正如世界银行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所言,在通胀高企、利率上升、投资减少的背景下,加之俄乌战争对经济活动的扰乱,全球增长正在急剧放缓,预计2023年全球增长将从六个月前预测的3%降至1.7%。

“你说还能买什么呢?”采访过程中,杜薇和巩晴不约而同的向记者抛出了这个问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变局下,这或许是萦绕在不少投资者心中的疑惑。

带着这样的疑惑,经济观察报向百余位投资(基金)经理进行了调研,超九成的投资经理认为股票是2023年最值得投资的资产,除此之外,黄金、大宗商品、房地产也得到部分投资经理的认可。

告别“吐血”的2022

“2022年真的亏了不少,去年一年把前几年赚的都赔进去了,可以说是血惨,但是我属于买完就‘趴’在账户上,所以也没有那么肉疼”,回忆起2022年的投资战绩,热衷于投资的巩晴打趣说“一年回到解放前”。

工作于一家保险公司的巩晴自2018年股市大幅调整后开始定投买入权益类资产,大白马股票和指数型基金颇受其青睐,也因为投资周期长,前期累积了不少收益。几年累积下来,股票和基金这两类投资在巩晴的资产总规模中占比达到了30%-40%。

在震荡行情中,巩晴选择了一个时机,将一直持仓许久的股票在高点割肉出清。

的确,2022年,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发生较大波动。国内股市方面,虽然波动中有过回暖,但整体来看,2022年全年上证指数累计下跌 15.13%,深证成指累计下跌25.85%,创业板指累计下跌了29.37%。尽管有428只新股登陆市场,但A股市值仍较2021年年末的99.10万亿元缩水了大约11%。

欧美股市亦未逃出周期,2022年美股三大指数均大幅下跌,道指全年累计跌8.58%,纳指累计跌33.03%,标普500指数累计跌19.24%;欧股主要指数除英国富时100指数小幅上涨不到2%外,法国CAC40指数、德国DAX30指数、西班牙IBEX35指数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跌,俄罗斯RTS指数2022年累计跌幅高达41.29%。

杜薇的策略却不尽相同,因为账面浮亏过多,为摊薄成本,杜薇逢低加仓,权益类基金也买入了不少,“市场不断下跌,alpha变得不那么重要,但Beta的配置敞口可以重视起来”。

中金财富报告显示,据统计,2022年股票型公募基金的份额增长了20%。因此,尽管市场指数下降了18%,但股票共同基金的市值仅下降了13%。

避险的理财不安全了

投资变得谨慎的同时,巩晴的生活也变得谨慎起来。“以前每个月工资发下来,都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在去年发现身边很多朋友失去工作,自己也开始谨慎起来”,巩晴开始为开支记账,并给每个月花销设个上限。

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像巩晴一样开始节省开支。消费意愿降低的另一面,是居民存款额度的大幅增长。数据显示,银行存款规模在2022年增长15万亿元至115万亿元,是除了房产之外最大的资产类别。居民存款中,约1/3为短期流动性存款,2/3为定期存款(其中一年期及以下占比约50%),定期存款的比例高于企业和机构存款。

尽管没有银行存款,但巩晴和杜薇也都有不少固定收益的投资,巩晴偏爱灵活存取的货币型基金,杜薇则是把部分资金买入了银行理财产品。

数据显示,存款以外,具有类似安全资产属性的债券和货币市场基金一共增加2.8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7%),而人寿保险则增加了2万亿元人民币。

杜薇是在银行理财悉数亏损后开始考虑保险的。

近两年来,随着惠民保等医疗险产品落地普及,重疾险产品增速放缓,但将收益写入保险合同的理财类产品深受投资者青睐。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转型,使得市场上具有刚性兑付属性的金融理财产品仅剩国债、银行储蓄及理财型保险产品。

2022年,股债市场的大幅波动,给银行理财带来了不少影响。3月,股债双杀行情下,银行理财出现浮亏,仅当月全市场就有3600只银行理财产品录得负收益;去年11月以来,债市大跌,银行理财大面积亏损的同时,还迎来大范围的赎回潮。赎回压力下,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开始在债市赎回,引起踩踏行情。

不少投资者在经历银行理财净值大幅波动后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安全资产”,收益写入合同的保险产品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在50万的银行理财亏掉5000元后,杜薇开始买入保险。2022年12月初,一轮增额终身寿险炒停销售潮中,杜薇先后买入了累计30万元的增额终身寿和年金险产品。

风险偏好更低的巩晴在权益市场受伤后,对保险产品展示出了更大的热情。早有规划的巩晴在用软件计算自己退休收入后,买入了60万十年期的年金险,而到其60岁退休时,恰好每月可领5000元。

2023将会怎样?

2022年11月以来,国内防疫政策进一步优化,国内的疫情防控环境也发生深刻转变。

在阳康后两周的圣诞节,巩晴被朋友叫出去吃饭,商场的人来人往使巩晴一阵欣喜:消费意愿提升,内需正一点一点起来。

但在她看来,像身体一样,经济和社会也需要一点点恢复。

面对这种担忧,一系列政策已经落地。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定内需是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继续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为经济复苏创造有利环境。中金财富报告认为,随着疫情高峰过去,国内经济和社会环境逐渐正常化,宽松政策叠加超额储蓄的效应,中国内需有望在2023年上半年迎来复苏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随着中国从其动态清零政策走向重新开放,放松房地产行业的限制,再次重提尊重民营企业家,鼓励平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与西方国家进一步改善关系,市场情绪有充足理由趋向积极,”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我们对这些变化也备受鼓舞。

但现实也很骨感,陆挺称,虽然我们对明年总体持乐观态度,但我们也认为重新开放的道路可能还是充满波折的,房地产行业离复苏可能仍然有一段距离,而出口——自2020年春季以来最大的单一增长动力——很可能会在2023年萎缩,因此建议对明年的经济复苏也不能过度乐观。

中国央行行长易纲不久前撰文表示,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金融运行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环境,外部冲击风险明显增多,国内经济金融的一些风险隐患可能“水落石出”。中央银行要在政治上、业务上、作风上、廉政上达到更高标准、落实更严要求,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数据显示,2022年12月社融新增1.31万亿元,同比少增1.05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9.6%,较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走低。企业债和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少增是拖累社融的主要因素。

东吴证券研报认为,理财与城投两座大山下,企业债融资如履薄冰。此外,经过2022年的透支,地方政府财政的压力在城投平台上率先释放。Wind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城投债净融资跌至-1042亿元。受此影响,2022年11、12月的企业债融资累计同比萎缩8286亿元,全年萎缩1.24万亿元。东吴证券认为,这一压力在2023年仍有可能持续。

将视野移到外部,正如世界银行所展望,全球增长正在急剧放缓。

“由于美国和欧洲的长期衰退持续蔓延至亚洲,2023年上半年亚洲将面临种种挑战。”野村全球宏观研究主管及全球市场研究部联席主管苏博文在谈及全球主要经济体和主要市场2023年前景展望时表示,我们预计高通胀将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具粘性,而央行会坚持压低高通胀。西方经济衰退将加剧亚洲出口低迷,不确定性也会导致企业削减资本支出,同时亚洲亦面临去库存周期。

世界银行报告预计,2023年发达经济体的增幅将从2022年的2.5%降至0.5%。根据过去20年的经验,这种大幅下滑往往是全球衰退的先兆。预计2023年美国经济增速将降至0.5%,比之前的预测低1.9个百分点,这将是自1970年以来除官方认定的衰退期以外美国经济增长表现最差的一年。对于欧元区,世界银行同样下调了1.9个百分点的预期,预计2023年欧元区的增长率为零。

权益、黄金配置机会

几乎可以确定的是,2023年中国经济将走向复苏,而海外经济或将陷入衰退,即呈现内强外弱的格局,中国资产优势会渐渐显露。

资产配置逻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中金财富《大类资产战略配置白皮书(2023)》认为,中国社会2023年重新迎来开放,居民消费将会逐步迎来修复。但这不太可能导致经济的全面回升。投资方面,2022年的政府基建支出基数已经比较高,剩余高效益项目储备尚有待补充、政府的杠杆率也已明显上升,基建持续高增的空间有限。地产方面,近期对房地产的扶持政策力度很大,但如果2023年出现房地产过热的势头,相关政策也会逐步退出,并回到“下行托底、上行平抑”的动态调控模式。

在“居者有其屋”观念的影响下,房地产的持续超配是中国居民资产配置的典型特征。但当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由“基础设施+出口+房地产”拉动到由“科技+消费”拉动转变,不动产投资占比也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居民财富配置中占比最高的部分。近两年来,房地产行业出现融资难等问题,市场遇冷,2022年底,系列政策出台后,不少人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沃尔克时刻”终将结束。

但对于是否买房,杜薇和巩晴的看法出现分歧。身在一线城市北京的杜薇则依然对房地产保持热情,“如果有资格,我可能会考虑卖掉股票和基金来买房,毕竟好地段的房子具备增值和出租的双重性质,而其2013年在北京双井购入的商住两用房目前正在出租,整体算下来收益也能达到4%”。据杜薇介绍,其所居住小区附近的房地产中介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很忙,大部分客户是因为改善需求在趁利率调整寻找机会。

而巩晴意愿不高的原因也在于此,在她看来,除了刚需群体外,市场上还有许多人需要改善住房,但目前的政策优惠力度还没有触达到自己。

尽管2022年居民存款额度高涨,但长期来看,更具备配置价值的仍然是各类金融资产,而这类资产的比例也将不断提升。

杜薇2023年的加仓行动已经开始。据她介绍,其在年初买入的一只医药类企业股票已经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在经济观察报针对百位基金经理进行的调查中,有超过92%的投资(基金)经理对股票表示看好,在行业上大部分人偏爱新能源、新材料,日常用品消费与服务,医药生物制药以及地产、建材,科技与网络传媒等。而在机会判断上,各有超五成人认为2023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将有较大的机会。杜薇选择正是加仓等待小阳春。

中金财富在2023年资产配置报告中表示,如果疫情的冲击得到妥善的应对,那么目前低估值、低利率、低通胀的宏观和市场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中国权益资产的估值修复。同时,在市场修复的初步阶段,在配置层面,抓住整体性的机会比结构性的alpha机会更为重要,指数型(ETF)、指数增强型产品因为仓位比较稳定,行业比较均衡,可以占比较重要的比例。

2022年一度出现净值闪崩的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对市场的吸引力或将有所减弱,此外由于流动性回收和经济复苏也不利于债券市场。

而同样属于固定收益类的保险产品则依然被看好,尽管保险行业处于深度转型阶段,但由于消费回暖,保险产品的竞争力被越来越多所熟知,保险需求依然旺盛。

上述资产配置报告指出,由于美国经济正处于从过热转向衰退的关键过渡阶段,美联储仍在延续紧缩政策,资金利率达到了历史高位。因此,中短久期、高评级的美元固收产品开始具备明显的配置价值。

在调查中,还有27%的基金经理认为,黄金也是2023年值得配置的资产之一。一位固收类产品基金经理表示,在海外主要经济体衰退风险、不确定性风险依然高企的当下,对黄金形成支撑,但需要注意美联储加息可能会带来一定波动,总体来看黄金可能偏宽幅震荡。而在年末及更长期视角下,当美联储或进入降息周期,黄金投资价值将上升。

(应受访者要求,杜薇、巩晴为化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资深记者
关注证券、新三板、保险行业与上市公司相关领域。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