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搞经济

田进2023-02-04 09:39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进 杜涛 1月28日,在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从广东的2.5万人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海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到浙江的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大会,近20个省(区市)不约而同地召开了“新春第一会”。

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说要换位思考“政”与“企”,企业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广东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直接公开自己手机号说:企业有需求可直接报给他;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说,要把经济的油门轰起来;山东东明县委书记孙迁国说,谁跟企业过不去,县委、县政府就跟谁过不去。

在1月28日的潍坊市全市工作动员大会座次安排上,企业家们坐在中区前排,后边、两侧才是市直各部门干部。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运在会上说,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让企业家当主角、站C位、坐前排。

同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持续抓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动经济运行在年初稳步回升;要求推动消费加快恢复和保持外贸外资稳定,增强对经济的拉动力。

2023年全力拼经济的号角已吹响。

早在2023年初,31省(区市)均为2023年设下了GDP增长目标。其中,23个省(区市)将目标设置在5.5%及以上,前四大经济省份(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均将目标数值设置为5%。

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偏谨慎、留有余地”的目标。他表示,多地在设置GDP目标时也提及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争取更好结果。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来看,最主要还是要恢复到合理增长区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充分的就业,满足各地的民生保障、发展建设等方面的迫切需要。

与此同时,张立群表示,中国经济实际上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许多有利条件,只是此前多种因素把发展的手脚给束缚了。今年以来,应该说制约因素已基本消退,所以各地必然会全力抓好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来尽快摆脱此前的困难局面。

近期,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特邀副会长周德文也感受到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复苏的急迫。春节刚过完,他了解到,浙江一些街道单位就已经开始催促辖区内的企业尽快复工,甚至主动帮助企业去抢人才来推动复工。“此前,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出现赤字,所以更加愿意鼓励企业尽快复工。目前,周围熟知的一些中小企业已经陆续复工,应该说政府和企业的信心都还不错,景象也是超出预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相当一部分老百姓、企业和地方的资产负债状况在过去三年受到了严重损伤,修复损伤是一项非常艰巨需要时间的工作。可以看到,在新春第一会中,各地都从本地实际出发,来确定拼经济的主题和突破口,既要短期推动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又要中长期促进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应该说释放的信息还是非常值得期待。

“2023年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开门红,就看接下来能否实现新春第一会目标的具体行动,关键看信心与预期的恢复,从而让大家愿意真金白银地去投资、消费。”张燕生表示。

千帆竞发拼经济

在多地的新春第一会中,主政官员的语气与实际措施彰显着地方政府拼经济的迫切性。

作为连续34年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一的省份,1月28日,广东召开2.5万人参与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这是广东省委、省政府2023新春开年召开的第一场会议,也是近年来广东省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会议。

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说,从外部看,我们现在又面临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这个时候,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唯有通过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才能奔向发展的新蓝海;唯有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浙江省“新春第一会”则强调,当前本轮疫情进入收尾阶段,浙江省经济运行持续攀升,要全力以赴抢时间、抓进度、提效率,扎实做好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2023年1月31日,河南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3年共140项重点工作任务予以分解并明确责任单位。提出各责任单位于3月25日、6月25日、9月25日前向省政府报告各项重点工作的每季度进展情况,12月25日前报告全年落实情况。

甚至到市级层面,各地政府也不遗余力。潍坊相关部门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把“扎实扛牢责任,推进经济量质齐升”作为十项任务之首,释放出大抓经济、大抓发展的鲜明信号。可以说,拼经济、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最鲜明的主题、最紧要的任务。

在拼经济的具体措施上,从帮助企业抢人才、扩消费、稳外贸到发力基建投资等,各地推出的方法也层出不穷。

1月上旬,宁波市北仑区人社局为了掌握企业最新用工情况以及对春节后情况进行一个预判,走访了30家左右企业,6家工业社区,做了一次摸排式调研。为了保证企业春节后的用工,北仑区人才市场开展“春节不打烊”活动,在正月初四就率先启动了线下招聘会,开展新春助企云端专题招聘会,并上线了相关主题直播带岗活动。

1月25日至26日,苏州市组织重点企业、国有人力资源企业赴河南省信阳市开展人力资源对接交流活动,签订人力资源合作协议,走村访户向信阳籍求职者推介苏州,吸引更多信阳籍富余劳动力前往苏州就业。1月26日,台州市25支跨省“驻点招工”工作组集中出征,奔赴7省21个劳务输出地开展跨省集中“驻点招工”,助推春节后企业尽快复工复产。

北仑人社局向经济观察报介绍,接下来至3月底,北仑区人社局预计将连续举办行业专场、社区集群活动及综合性招聘活动共计60场。期间还将推动市场与社区联动,就近举办多场次小型招聘会,下沉招聘服务。

扩消费方面,2022年12月15——16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在此基础上,多个省份在“新春第一会”中再次重申促消费的重要举措。如河南为此提出了七大项举措,包括激活房地产市场,落实首套房贷款支持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出台智能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消费的补贴政策等。四川省提出包括解除过时消费政策制约、合理增加消费信贷等系列举措。

基础设施投资方面,2022年,基建投资就已被寄予厚望,而实际数据也显示投资成为拉动2022年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比重超47%。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4%,快于全部投资4.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GDP增速6.4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基础上,与2022年相比,2023年地方两会公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的22个省份中,8个省(区市)明显提高2023年投资增速目标,9个省(区市)维持目标不变。如浙江省“新春第一会”提出,迅速掀起重大项目建设热潮,确保在建项目尽快全面复工,确保新建项目实质性开工,做到开工不停工。陕西提出全年组织实施省市重点项目共4452个,总投资5.46万亿,全力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相当一部分老百姓、企业和地方的资产负债状况在过去三年受到了严重损伤,修复损伤是一项非常艰巨需要时间的工作。可以看到,在新春第一会中,各地都从本地实际出发,来确定拼经济的主题和突破口,既要短期推动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又要中长期促进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应该说释放的信息还是非常值得期待。

张燕生表示:“过去三年,相当一部分老百姓、企业和地方的资产负债状况在过去三年受到了严重损伤,一些大厂手持巨额现金却大幅度减员,其实就是准备过冬,并且是为3-5年的过冬做准备。因此,接下来拼经济的核心还是需要修复企业的信心与预期。”

“中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

春节前夕,地方政府拼经济的迹象就已经显现。

2022年12月4日,浙江省商务部门就带着两支“抢单团”分别飞赴欧洲和日本,开启了“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这也是2020年疫情以来,由浙江省级商务部门带队出国的第一次。此后,江苏、四川等地也火速出现由地方政府包机带企业去海外抢订单的现象。

时隔三年地方政府带团出国抢订单的另一面是,2023年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1月17日,WTO发布的最新全球贸易展望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仅增长1%;1月31日,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预估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为2.9%。

在2022年的调查研究中,张燕生发现,许多港澳台企业非常明确地反馈,2022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一年。相当一部分企业,失去了50%的外贸订单。“拼经济就是要尽快修复这些创伤,在2023年外需预期萎缩的情况下,除了不顾一切出海抢订单,更需要靠修炼内功和提升竞争力。因此尽快把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调动和释放,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非常关键。”张燕生表示。

疫情发生前几年,在经济稳中向好的同时,中国不断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再“唯GDP论”。现在,在张立群看来,中国经济需要一定的增长速度。

张立群表示,针对高增长时期低水平数量扩张的经济增长特征,我们提出不要片面追求GDP数量,突出强调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在经历了经济增速长时间下降后,当前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既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必须重视有质量的数量增长。既有质的有效提升,也要有量的合理增长。现在从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等角度出发,中国经济增长率不能太低,需要尽快恢复到合理增长区间。各地近期抓经济建设、抓高质量发展的行动,也表明了希望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高的经济增长目标。

稳就业方面,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的另一面,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多月维持在17%以上。而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再创历史新高,叠加超300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与外出务工农民工增量,这意味着2023年就业总量的压力仍然存在。

张立群测算,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可能在1500万人以上,而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大概能提供2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为实现充分就业,2023年经济增速不能太低。

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许多企业2022年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下降2.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下降9.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下降7.2%。

张立群表示,要保障充分就业,不能仅仅让大企业、小巨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等少数企业有良好的生产经营状态,还需要保障大多数企业都有一个比较良好的生产经营状态,这就需要经济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

值得期待的是,展望2023年,惠誉博华工商企业部副总监唐大千认为企业的经营困境将好转。他表示,2022年,疫情对于中国经济与工业生产的冲击是有目共睹。但我们认为2023年工业利润将得以修复,这主要是源于对消费增长的预期,毕竟工业产品的终端都是消费,消费带动的需求增长才是企业生产利润积累甚至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关键动因。“各地在经历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困难后,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已有深刻体会。所以迫切要把经济增长提振起来,从而支持居民收入、企业营业收入、政府财税收入等各个方面收入较快增长至合理增长区间。”张立群表示。

给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

在1月28日的潍坊市全市工作动员大会中,座次安排上,企业家们坐在中区前排,后边、两侧才是市直各部门干部。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运在会上说,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让企业家当主角、站C位、坐前排。

据了解,潍坊市全市工作动员大会以视频形式召开,在主会场参会的人数超过600人,包括市直各部门干部、优秀企业家及民营企业百强代表等。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区设分会场现场收看,总参加人数超过1500人。

潍坊相关部门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发展经济,说到底还在“人”,具体就是发挥好企业家队伍和党员干部队伍的作用。企业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政府搞服务,企业作贡献,企业家和政府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关心企业家就是关心潍坊发展,支持企业家就是支持潍坊发展。

回看2022年,民间投资的走势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民间投资同比仅增长0.9%,相比2021年下滑6.1个百分点;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0.1%,相比2021年上升7.2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且有着“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2021年,民营企业数量达4700多万家,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提高至93.3%。

也因为此,民营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多地的新春第一会中,除了强调拼经济,给民营经济信心也成为关键要义。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1月26日,潍坊市发布《实施“一号改革工程”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工作方案》,提出将在2023年,推出6个方面63项204条(分ABC三类)改革举措,分别对标国内标杆城市的最优水平、立足实际自主创新突破、贯彻上级改革要求。且在2023年年底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潍坊相关部门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好的营商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提升企业投资信心和市场预期,主要还是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加力突破。为此,2023年潍坊将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企业、提升法治化水平三方面持续发力,包括坚决杜绝侵害企业合法权益行为;对影响营商环境的问题,要坚持第一时间、依法依规、客观公正调查处理等。

同样在1月28日,上海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并出台优化营商环境“6.0版”行动方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要紧紧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切实抓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各项任务举措的落实。

回顾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变革历程。201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等。次年,上海开始每年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18年到2022年,上海在前5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中提出了750多项举措。

在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上,陈吉宁提到了上海助力中国在世行营商环境排名中的位次显著提升。这背后是,世界银行在评估中国营商环境水平时,主要监测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其中上海统计权重为55%,北京为45%。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在190个经济体中位列第31名,较2019的报告上升15位,为该报告发布以来中国的最好名次。

张燕生表示,应该讲,作为优化营商环境主角,上海的进步还是非常亮眼的。同时,《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也揭示了上海北京在营商环境提升上的4个短板——企业获得信贷位列80位,这涉及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纳税位列105位,这意味着企业在纳税方面的时间、交易成本、制度障碍与国际先进国家相差较远;跨境贸易位列56位;企业退出位列51位。而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如何在金融信贷、财政税收、跨境贸易、产权制度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这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改革方向相一致,涉及上海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如何能够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

在张燕生看来,现在上海营商环境提升的第三阶段是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一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会上说到要把世行新评估指标体系作为优化营商环境重要参照系。在新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中,将由评估民营中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和效率改为评估央企、外企、国企等,这将涉及到企业公平竞争环境等问题。其中,地缘政治和大国博弈将影响世行新评估方法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张燕生认为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这涉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比如上海营商环境涉及到数百个公共服务领域。目前推动的便利化是第一步,解决营商环境四大短板是第二步,与国际高标准规则对接并经受住大国博弈非难考验是第三步。要使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落地实施有效运转,上海还需要探索公共服务领域的立法、执法,专业人士操盘、建立专业管理人员的监管制度,并每年向政府述职,以及公共服务治理的透明度要求等制度建设。”张燕生表示。

曾经,张燕生就此在上海、深圳展开调研工作,他发现,公共服务机构改革要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治理机制很难,难就难在政府改革。即在上海各级政府和上海每一位老百姓之间的大大小小公共服务领域,建立法定责任必须为的专业服务组织和机构,并有效运转。这将反映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潍坊、上海为民营企业发声不是个例,近期,安徽、苏州、成都等数十个省、市均在各项会议中为民营企业吃定心丸。

张立群说,包括广大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种类型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至关重要。因此,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从而充分释放他们的活力,必然成为地方政府全面努力的方向。

落到实处,周德文表示,不仅是大型企业,各级政府还需要为中小企业着想,不要看不起它们。很多城市往往对中小企业不感兴趣,动不动着眼于引进500强企业。小县城引进500强企业的实业分支机构,根本不现实,因此必须要务实。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确实存在不健全现象,这需要地方政府慢慢规范、引导,不能“一棍子打死”。“一方面,各地政府要为中小企业伸出援助的手,包括税收和融资便利度。其次,要让地方政府敢于和民营企业打交道。很多时候,因为层层加码和针对企业家的沟通变形,导致地方领导不敢跟民营企业打交道;另一方面,坚定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资产,甚至应该将此写进宪法。企业有恒产,才能有恒心。当企业不需要被催促而是主动复工复产、扩大投资,那才是有信心的表现。”周德文表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