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是衡量城市文明的最好标尺

言咏2023-02-16 16:50

言咏/文 近日有几则新闻引发关注:一是江苏沛县,城管把沿街店铺门上破损的春联挨户撕掉,一些商户既不知情也未同意。无独有偶,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的城管也在正月十七这天上街清理商户张贴在门口的春联。以整顿市容的名义清理春联,据说往年也发生过很多次。

三亚则是另一幕。三亚吉阳区,一个小男孩在自家店铺门前的桌子上写作业,城管执法人员认为有损市容,上前没收了桌子。孩子妈妈说,其实桌子摆放根本没越过店铺滴水线。

无论是撕春联还是收桌子,都是为了创建或巩固文明城市。自从2005年开启首届文明城市创建评选后,三年一届,截至2022年已举办了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这一荣誉是全国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主政者大都有争取之心。但是,在争创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总会有类似撕春联、收桌子这样不得民心的事件。此前还有不少地区为了让市容市貌和谐,要求店铺统一门楣招牌。比如,2019年上海一条街道上的店招一夜之间统一成黑底白字,被市民吐槽整条街都是“清明祭奠感”;去年,江西上饶一些商家反映,为了让店招面貌一致,城管要求店招中只能写店名,不能写经营内容。坊间调侃称:当一座城市开始和商家店招过不去的时候,就是到了“创文”关键时刻,要推行市容美化了。

这些做法之所以招致反感,是因为手段过于生硬,且功夫只聚焦于表面。张贴的春联、学习的孩子、多元的店招是有损一座城市文明形象的关键吗?据说有的地方为了创建文明城市,规定菜市场摊位上菜品的摆放不能超出台面一丁点儿,执法人员甚至专门带根线,线能在摊位前拉直就表示合格,反之不合格,菜品要重摆。这就是典型的在无谓之处下功夫,给老百姓添堵。另外,贴在自家店面门口的春联要不要撕除,何时撕除,应该当事人决定,城管擅自撕除就是越权。为了创建文明城市而僭越了权力的边界,是一种舍本逐末。

城市的文明是什么?其实从全国文明城市数据指标中可以一窥大概。一座文明的城市当然应该是干净清洁的,但并不表现在菜摊菜品码放是否对齐这样的浅表层面,功夫在深处,比如对水质的要求、对空气质量的要求、对环境噪音达标区覆盖率的要求、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的要求、对城市污水处理率的要求等。好的城市要让它的居民感到生活便捷、精神愉快,这就要求人均公共绿地足够多、市民对交通便捷程度的满意率高、体育文化场馆可及度高、卫生服务中心的覆盖面大等。

纵观67条数据指标,其背后都能看到“人”的影子。也就是说,这些数字化的指标背后,要义是城市如何更好地为人服务,让人们在这里安心地打拼梦想,在这里舒适地栖息居住。可以说,人心是衡量城市文明最重要的标尺。数据指标中最后一项就是“市民对创建工作支持率大于80%”。什么样的“创文”工作才会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呢?当然是要能共享获益的。如果一项“创文”工作打扰了老百姓当下的工作生活,又无法让他们看到未来的获益,肯定很难得到认同和配合。久而久之,人们会觉得文明城市跟自己无关,甚至反而给自己添不少麻烦,那这一荣誉也就失去了其设置的初衷意义。

一座好城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一定是经历了岁月的积淀,经历了一代代主政者和市民的共同携力,主政者不断地打好城市基础建设的底盘,包括硬软件两个方面;市民在这个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印记,也构成了城市的底色,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人与城市之间是双向奔赴的,得人心的城市才能吸引人们前往,而人到到来又是城市的活力之源。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