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 | 供给创造需求:供给学派解决滞胀的药方(上)

李义平2023-02-22 10:29

李义平/文

《财富与贫困》是乔治·吉尔德30年前首次出版的,后经修改再版的反映供给学派经济思想的专著。在《财富与贫困》中,吉尔德集中阐述了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

历界美国总统的经济政策都有特定的经济理论支持,罗斯福的经济政策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一脉相承,供给学派则成了里根经济政策的基石。

在与西方经济学界长达三四十年的主流经济学相抗衡的保守主义经济思潮中,供给学派虽然是后起者,但无疑是后起之秀。陶醉于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结果必然是滞胀,这是理论本身所孕育的。长期推行凯恩斯经济政策的美国经济表面风光,但却承受着严重的滞胀压力,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更甚。

经济学是解决问题的,解决滞胀问题为供给学派提供了一种机遇,使得这样一个尚在发展中的“异端”学派,异乎寻常地受到了里根的垂青,成为里根经济学(里根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石,其代表人物乔治·吉尔德、阿瑟·拉弗也成为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以来迅速施展了政治影响的经济学家。

萨伊定律:供给学派的基石

经济学竟是这么神奇,一个在1803年提出的,后来被称为萨伊定律的理论竟然会成为上一世纪70、80年代挽救美国经济的经济学武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从批判萨伊开始,供给学派则高扬萨伊的旗帜,二者截然相反。

让·巴蒂斯特·萨伊(1766-1832年)出生于法国里昂一个大商人的家庭,很早就从事商业活动。后来去英国学习,看到和感知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大概他也就在这个时候接触到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政治经济学概论》是萨伊的主要著作,萨伊的效用价值论、三位一体公式(劳动、土地、资本共同创造了效用,劳动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息、土地得到地租)以及萨伊定律都颇有影响。

政治经济学概论

《政治经济学概论》
[法] 萨伊 /著
陈福生 陈振骅 /译
商务印书馆
1998年1月

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这是萨伊定律的简明概括,它受到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等人的一致推崇。古典学派普遍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生产出来的东西会自然地卖出去,不会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要使需求再次领先于供给,必须证明把供给放在第一位的萨伊定律是不能成立的。当年的凯恩斯革命就是革萨伊的命,革古典经济学的命,而且似乎是成功了。此后政客们在制定政策时,都把需求放在第一位。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的构建是从批判萨伊开始的。凯恩斯指出,“从萨伊及李嘉图以来,经济学派都说,供给会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他们用这句话大概是说,全部生产成本必然直接或间接地用在购买该产物上,不过他们没有说清楚,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凯恩斯认为萨伊的同伙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每个人所用以购买别人之产品者是他自己所有的产品。就字面讲,所有卖者必然是买者。故设一国之生产骤然增加一倍,则所有商品之供给增加一倍,但购买力亦同时增加一倍。每个人的购买量与需求量都倍于往昔;每个人的购买量可以增加一倍,因为每个人所用以交换的东西,也增加了一倍,不存在卖不掉或买不进的问题。

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想买买不进,想卖卖不出去的问题。凯恩斯认为,所以如此,在于萨伊把一个现实的世界,当作了一个鲁宾逊的世界。在鲁宾逊的世界里,不存在竞争,不存在货币,个人所得全部从自己的生产活动而来。凯恩斯指出,经典学派把从鲁宾逊这个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体系中所出来的结论,用类比的方法推到现实经济生活中来,难免失之偏颇。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上是分开的,于是就出现了想卖卖不出去,想买买不进来的情况,这是萨伊们并未论及到的情况。由于供过于求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按照凯恩斯的逻辑,萨伊们假设的,没有货币为媒介的物物交换解释不了“卖不出去”和“买不进来”的问题。那么,凯恩斯是如何解释此种现象呢?凯恩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解释是有效需求不足。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购买力不足,并由此导致了经济萧条。凯恩斯试图用三大心理规则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最末一个货币收入单位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减少。凯恩斯所用的第二个心理规律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是指人们预期的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凯恩斯在用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说明消费不足之后,接着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来说明投资不足。凯恩斯说,资本边际效率宣布崩溃时,人们对未来之看法亦随之暗淡,不放心,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仍上涨,这一点可以使得投资减退得非常历害。但是事态之重心,仍在资本之边际崩溃——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垂青的资本品。

凯恩斯以他内在的逻辑一致的三大心理规则,对于经济危机作了全新的说明,“战胜”了萨伊。凯恩斯近而认为,对于经济危机市场经济体制在短时间内难以回天,人们信心不足,必须政府出面干预。政府可以采取扩展性财政政策,直接上项目,并希望这些项目发挥乘数效应,以阻止经济的下滑。所有这一切,目的在于阻止经济的下滑,而不在于预算平衡和稳定通货。凯恩斯批判了萨伊,而且把需求放在了供给的前边。

经济危机的实质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低端产能过剩,高端的、能够形成的新的需求的则生产不出来。政府出面上项目,阻止经济下滑,人们期望这些项目都像田纳西河流域工程一样的壮美,然而过了这一时点,上的大多数项目可能都是凯恩斯讲的埋在废弃的煤矿里的、让资本家雇人去挖的装有钞票的瓦罐,或者是马克思所讲的因啤酒便宜,喝得更多的啤酒,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严重。

供给学派恰如其时的反革命

凯恩斯主义拔苗助长,人为制造经济奇迹的说法和作法失败了。供给学派通过市场认识萨伊定律,并阐释其间的科学成份,使其成为凯恩斯主义的反革命者,也成为里根经济学的基石。萨伊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讨论的是方向性的、哲学层面的问题,并不局限于货币层面的商品交换。

马克思认为生产决定消费,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马克思写道:“生产生产着消费:(1)是因为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2)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是由于生产靠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因为,它生产出生产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生产的劳动,本来就是他们每年的一切生活必须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斯密同样认为生产第一,供给第一,供给会创造出消费的对象,教给人们消费什么、怎样消费,供给会创造需求。

财富与贫困

《财富与贫困: 国民财富的创造和企业家精神》
[美] 乔治·吉尔德 /著
蒋宗强 /译
商业家 | 中信出版社
2019年4月

乔治·吉尔德是美国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财富与贫困》奠定了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乔治·吉尔德在《财富与贫困》中肯定萨伊定律是正确的。他说:“萨伊定律的基本观点依然是正确的,供给创造需求。总体的供给过于需求是根本不会存在的,‘劣质商品’的供过于求倒是可能的。在必须品匮乏的世界里,经济科学找到了自身的含义:所有商品明显的过剩意味着创造性生产、新供给和新需求的匮乏”。

这段话很有意思,总体供过于求是不会发生的,这种“供济”可以创造出需求者。但“劣质商品供过于求倒是可能的”,落后的被淘汰的没人买的商品。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构问题,一方面是新的需求(需求是供给创造出来的)的产品和服务生产不出来,一方面又是落后的产能过剩不能形成需求,于是在必须品匮乏的世界里,如果所有商品明显过剩,则意味着创新能力不足,意味着创新性生产、新供给和新需求的匮乏,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加强创新,增加有效供给。

吉尔德认为,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政策的核心是不正确的。他说:“这种情况表明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的核心谬误。就像那些总是活在过去,受制于‘公众意见’的政治家。以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很少创造新产品,因为对于还没有被熟悉的东西来说,没有可以衡量的需求。例如没有新产品流通,市场将会充斥着腐朽的物品,这些物品以更快的效率生产,不断地做着细微的改动,用光鲜的颜色重新包装,并以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努力进行推销。就好比电影《加勒比海盗4》推出后,《加勒比海盗5》和《加勒比海盗6》会紧随其后。公司的发展主要靠收购已成功的企业。那些提供新产品、新机会以及新工作和技能的公司更不容易出现,也不容易获得用以成长的资源,就业市场更加层次化、官僚化,而且更加疏远;消费市场更加单调泛味;广告宣传变得更加无趣,令人难以忍受。公众开始疲惫不堪,政府面临进一步扩大需求的压力。这种恶性循环不断地侵蚀着资本主义的创造力。”

这是一段极其精彩的论述,以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很少创造新产品。没有新产品出现,市场只能充斥着腐朽的产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