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扭亏为盈、 呷哺呷哺全面扩张、巴奴加速开店 ,火锅率先“热”起来了

郑淯心2023-02-26 22:39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郑淯心 2月24日,海底捞(6862.HK)发布业绩预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海底捞年度收入预计不少于346亿元,净利润不低于13亿元,对比上年度净亏损约41.612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除了扭亏为盈外,海底捞也向记者透露了今年的数据。海底捞数据显示,其在春节期间客流大幅增长,增长延续到春节后,今年2月14日情人节当天,全国门店接待人次同比增长超25%,2月18日、19日两天全国门店接待量,也比一月份过年之前的周末客流上升了15%。

其他火锅企业开年的数据也较为亮眼。2023年春节,呷哺呷哺总体营收同比增长126%。巴奴的数据显示,其春节假期期间北京多家门店日平均翻台率超过6次,河南多地的翻台率多次超过了8次/日,最高翻台达到8.81次/日;营业额、上桌数整体对比2022年呈上升趋势。

客流增长也增加了火锅品牌的扩张信心,呷哺呷哺已经启动全面扩张战略,计划年内新开超过240家门店,巴奴火锅则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再开新店,并加大在这些城市的渗透力度。

火锅是中式餐饮第一大品类,其复苏也有着行业风向标的参考意义。和弘咨询总经理、连锁经营专家文志宏告诉记者,火锅会迎来新一轮竞争,今年火锅品牌竞争的关键点是规模化和差异化。

火锅品类强势反弹

海底捞业绩反转的原因离不开啄木鸟计划。

2021年11月,海底捞宣布“在未来逐渐关停约300家门店”并发布“啄木鸟计划”。这是海底捞上市之后最大规模的“关店计划”。据海底捞财报,截至2022年6月底,因“啄木鸟计划”关停的门店总数为302家,但是,海底捞的关店计划并非“永久关店”。据海底捞2022年中报,集团内部会择机启动“硬骨头”门店计划:一些在啄木鸟计划中关停的门店如果经过重新评估有望重新开业。

关店只是海底捞自救的方法之一,另一个重要的动作是“区域化管理体系”,基于这一体系海底捞对门店的管控力度有所提高。有分析人士认为,海底捞2022年盈利状况改善的核心原因之一,是门店人效的提高和门店整体运营效率的改善。

关店计划的实施为海底捞带来了扭亏为盈的结果。今年年初以来火锅市场的表现,也给海底捞今年的业绩预期起到了强心剂的作用。

海底捞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底开始,防疫政策的调整叠加节庆消费刺激,聚会社交的需求逐步释放,公司团建、亲友聚会的需求显著增加。在海底捞门店端,大桌用餐、团餐预订量在过去几个月里有所上升。从消费时点来看,节庆假日对于门店消费的拉动明显,同时夜宵时段消费、工作日商务用餐消费也都有所增长。

数据显示,1月23日大年初二开始,全国海底捞门店的客流就开始大幅度增长,在23日到27日的5天里,共计接待顾客超650万人次,比上周同期客流增长20%。

另一家火锅品牌巴奴也介绍,新开门店都在今年迎来了开门红,天津、广州等新城的首店都能达到百余桌等位,元旦当天巴奴北京通州万达店翻台率达到了9次/日,全国整体翻台率平均为6次/日。

文志宏称,火锅品类之所以春节表现亮眼,是因为火锅的受众年轻人居多,消费场景以聚会偏多,再加上冬季是火锅行业的旺季,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很多消费者会首选吃火锅,多种因素叠加,让火锅成为今年餐饮复苏最快的品类。

新比拼

客流增长后,不少火锅品牌都增加了发展的信心,北京一家火锅品牌负责人称,其在疫情中开了第一家店,客流不太稳定,尚未没有实现盈利,让他一度灰心丧气,但是今年春节的市场表现“超乎预期的好”,受此鼓舞他计划再开一家店,目前正在选址中。

巴奴称,今年准备加速开店,三月会在北京开三家店,分别在朝阳大悦城、合生汇跟荟聚广场,选址上还是以人流量高的商场为主,在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也会持续开店,这些新开的门店依然全部是直营店。

呷哺呷哺称,2023年,将继续启动全面扩张战略,全年在国内和海外计划新开门店超240家。海底捞并未向记者透露今年的开店计划。

文志宏称,过去火锅的发展同质化严重,今年除了开店,火锅品牌最重要是做好差异化,差异化指的是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环境的升级,产品创新能力需要供应链支撑,服务环境需要贴合消费者的需求,差异化对品牌的消费者洞察、组织管理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巴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巴奴今年的品牌策略发生了改变,将品牌标语改为聚焦自然的美味,巴奴在产品开发方面也会提高要求,能选择冷鲜肉就不选择冷冻肉,能选择当天食材几句不选择隔夜的食材,最好是天然无添加产品。

一位蔬菜供应商告诉记者,过去是把卖不掉的货给餐饮企业,但是现在一批菜到货,餐饮品牌会先挑走品质最好的蔬菜,餐饮品牌对蔬菜的要求会高于生鲜电商和超市,由于品质较高,供给餐饮品牌的蔬菜价格也较高。

上述北京火锅品牌负责人称,今年明显感觉火锅赛道竞争激烈,消费者会尝试网红餐厅,但如果菜品不符合预期,只是环境有新意的话,消费者也不会再来。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消费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大消费行业的市场发展和公司动向,擅长深度调查报道、高端人物专访和产业剖析。
线索请联系:zhengyuxi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