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电梯徐俊杰:电梯行业正在出现三大趋势 维保标准亟待制定推广

卢谦2023-02-27 19:53

(周大福金融中心电梯维保人员在检测设备。图片来源:经济观察网)

卢谦/文 151台电梯,23人常态化维保,智能遥监系统24小时不间断监测电梯运行状况。这是日立电梯在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落地项目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情况。

周大福金融中心高530米,是广州第一高楼。在该项目中,日立电梯配置了最快速度21米/秒的超高速电梯(2019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全球最快电梯),从1层抵达位于95层、高达440米的酒店大堂,仅需43秒。

这在电梯行业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梯速,更具考验的,是对项目的售后服务。

日立电梯工程总部总经理徐俊杰介绍,类似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这样的超高层综合体项目,客户往往在电梯采购时就会对电梯的功能进行非标准定制,在售后服务方面,对保养质量有较高的要求。

不只是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包括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昆明恒隆广场、成都国金中心等高端项目上,日立电梯通常会设置“金牌服务中心”团队,针对客户的需求,在数字化服务、人员储备、保养内容、专业工具等方面进行服务。甚至日方专家定期检查方面,都会有差异化的服务方案。

面向全国开拓售后服务市场,将是日立电梯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在徐俊杰看来,以超高层综合体项目为代表的高端项目,一方面将提高日立服务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在展现公司在电梯售后服务市场的能力。

电梯行业三大趋势

截至目前,日立电梯在中国市场产销超过100万台,将目光瞄向售后服务市场的决策背后,是电梯市场正在发生的三大变化趋势。

徐俊杰认为,随着房地产市场不断调整,第一个趋势便是新梯市场需求增速将趋于放缓,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新梯市场的区域主战场。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将成为电梯产品的主要创新方向,新梯市场的头部竞争将变的更加激烈。

趋势二,电梯售后服务市场将逐步替代新装市场成为电梯市场的新增长点。特别是由存量市场派生的电梯保养、旧梯改造及旧楼加装需求将加速释放,徐俊杰认为,参照发达国家电梯市场成熟的发展历程,国内电梯售后服务市场规模将超过新梯市场。

趋势三,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或将为电梯行业创新出新的商业模式,推动电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这些行业发展变化,日立电梯近年来已经布局。其中,在售后服务方面,日立电梯目前在保电梯台量近60万台,包括通过ELECLOUD®云服务中心、MUG®电梯保养系统、专业工具、原厂配件提供服务。此外,日立电梯还推出了“六大部件、十年质保”服务方案,为电梯六大部分(控制柜、主机、限速器、安全钳、门机系统与缓冲器)定制分段延保。

“目前,国内的电梯市场仍然属于高劳动力密集型的服务行业,随着国内劳动力红利的逐渐消失,需要各电梯售后服务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徐俊杰表示,国内电梯售后的数字化转型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预计还需要3-5年的过渡期,才能达到国外日本及欧美市场的程度。

日立电梯从2013年开始,对每台电梯标配了物联网设备,实现365天全天候24小时的电梯运行监测,并通过物联网,将电梯运行状况同步共享给物业、政府进行监管。“这个转型(数字化、智能化),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的引导,特别是在法律法规层面上的引导。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陆续出台了政策法规指导市场往智能化及数字化方面的转型。”徐俊杰说。

呼吁制定电梯行业维保服务标准

不过,对于电梯售后服务市场的业务环境,徐俊杰也表示了他的担忧:“进入行业的门槛相对比较低,服务质量和人员技能也不稳定。”

在日立电梯,公司从集团层面将维保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体系工程开展。截至目前,日立电梯在广州、上海、天津、成都建立培训基地,每年向全国培养输送的维保服务人才超过10000人。其培训对象包括招聘到维保岗位的应届毕业生、在职的保养人员、维保管理人员以及维保业务销售人员等。为进一步提升培训效率,各分公司还储备了大量的兼职教师,建立自己的培训课室,用来储备维保服务人才和提升服务技能。

“不只是日立,很多厂家都面临招工困难。”徐俊杰表示,公司还通过定向招募,或者提前在大专院校合办“日立电梯班”,把技术培养和用工需求前移。

作为中国电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环境、健康和安全(EHS)委员会主任,徐俊杰还在服务市场的标准建设上发起了更多倡议。

“去年我们做了一个电梯施工标准,希望中国的电梯安装从业人员进入工地里,就要按照协会的标准执行。”据徐俊杰介绍,中国电梯协会将中国电梯的情况,以及工地安全的管理手段、措施等问题,与全球EHS的委员会进行了交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EHS关于进入中国电梯施工工地安装的标准。

“保养跟施工一样,保养更加贴近每个企业实际电梯的状况,我们也会建立这个标准给到大家,在行业内推广执行。”徐俊杰说,“在日立电梯,安全标准是公司标准的最高级别,我们也乐意将安全管理的体系与行业共享,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