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瞿依贤 经济观察网3月1日获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在为今年全国两会准备的提案中提出,建议在创新药定价上,允许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比如5年内自主定价,并在医保谈判与支付上突出临床价值导向,制定合理报销价格,提高报销标准。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中国批准上市新药数量占到全球15%左右,本土企业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33%,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度提升到8%左右,进入全球第二梯队。
与此同时,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全球第一梯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而且这一产业由于事关医疗卫生安全,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制高点,必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生物医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为此,丁列明建议:
1、持续鼓励创新药研究开发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的特点。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通常需花费10年时间、10亿美元,即使进入临床研究后成功率也只有1/10,国际上允许创新药上市后自主定价,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利润,让药企收回投资并一定盈利,从而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创新药定价需综合考虑研发成本、医疗价值、市场规模等多个方面,研发成本不仅要看生产制造成本,还要考虑前期巨大的科研投入。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创新药自主研发,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才能让国家在医保谈判中占据主动,把定价权和医疗卫生战略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2016年首次国谈中,正是中国首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率先主动大幅降价,才迫使跨国药企同类竞品跟进,让适用患者都用上了靶向药。
因此,建议在创新药定价上,允许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比如5年内自主定价,并在医保谈判与支付上,突出临床价值导向,制定合理报销价格,提高报销标准;对已纳入国家医保的创新药,适当延长谈判周期,把新增适应症自动纳入报销范围,稳定市场预期,推动患者受益。在使用上,对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的国谈创新药,优先采购应用,畅通进院通道,不列入“药占比”考核,促进创新价值实现。
2、加强金融投资支持
2021年下半年起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显著减少,大量仍在研发阶段的科技研发企业面临较大融资困难,甚至相当一部分陷入困境。
为此,必须对资本市场进行有效引导,让投资者敢于投资,创新者敢于创新。建议在股票发行实行全面注册制的大背景下,对优质生物医药企业实行IPO、再融资“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支持优质生物医药企业IPO、再融资的募集资金投入新药研发、早期临床、优质药品权益的战略合作或相关股权收购,合理宽松审核要求,使生物医药企业可利用二级市场真正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支持龙头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发股购买资产等方式进行有效并购,适度提升国内生物医药市场的集中度,提升龙头生物医药企业的营收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鼓励政府产业基金在生物医药行业投资中发挥关键作用,明确生物医药创投基金所得税按20%征收,促进国有及民营资本投资生物医药,推动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3、打造更好创新创业人才环境
高端人才是生物医药创新的主力军。建议科学研判未来国际人才竞争局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基本策略提供指导,并为海内外高端人才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如降低个人所得税税负,不超过15%;提升政治和经济待遇,在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上予以倾斜,并加大人才政策优待的覆盖面和力度;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加快从管理到服务转变,提高信任度,缩短入境通关询问时间,倡导“有温度”的国安审查,加强政府部门间信息沟通,取消出入境后向当地派出所报备的要求,取消入境后所到地都要办理居留证的要求,允许凭工作签证即可在引进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所在地流动,扩大“中国绿卡”信贷等权限,切实提高他们国内工作和生活便利度;在景色优美、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地方,为高端人才提供高品质的科研和居住环境;在高水平医疗机构设立绿色通道,给予高端人才及其家属个性化照顾等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