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瞿依贤 经济观察网3月2日获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总裁李燕为今年全国两会准备了多份建议,其中一份跟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相关。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中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敲响了警钟。在疫情大考面前,各地、各部门在抗“疫”过程中形成了高效运转的医疗救治和应急保障体系,但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
比如,在疫情初期“暴发”模式和后期多地同时疫情散发情况下,临床资源、人才梯队、救治能力、医疗物资都出现了不足。基层公共卫生救治能力的不匹配容易造成大型医院医疗资源挤兑,应急状态下跨区域协调人员、救治场所和医疗物资只能解决一时问题,但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角度非长远之策。
药品和疫苗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一环,没有充分的应急药品供应、传统药物研发模式不足以满足广大患者用药需求等难题,给常态化防控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目前疾病预防控制、临床救治和疫苗药物应急研发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到位,疫苗药物应急研发未形成有效机制,需要创新融合治理模式,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撑,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领域的资源和信息整合共享。
因此,李燕建议:
1、建设直达基层的多级公共卫生体系
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建设覆盖省、市、区县、基层的多级公共卫生体系,分区域分级别科学防控,形成有效协同的机制和体系。直达基层、统一标准、快速预警的公共卫生体系,能够以最小范围、最短时间、最低成本控制住突发疫情。
一是按照行政区划在全国建设若干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牵头加强实验室病原监测网络建设,提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开展培训演练,加强人员、物资和技术储备,制订统一的管理和操作标准,覆盖和指导本区域。二是在各地级市或分片设立区域公共卫生中心(例如安徽省建设了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5个区域性传染病救治基地),满足区域性统筹协调配合功能。三是依托于能够实现平战快速转换的综合性医院建设区县级公共卫生中心,推广“一中心多院区”模式,实现急慢性传染病与综合性学科多功能融合,统一规划扩容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建立梯级收治感染者机制和双向转诊机制,满足分级分类诊疗方案需求;四是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网底建设,以预防功能为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基层传染病监测哨点建设,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上报系统。
2、优化完善部际应急协同机制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很强的改革任务,不仅医疗卫生系统要承担,也是相关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完成的一项任务,涉及国家主管部门多、任务重。建议由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工信部等牵头优化部际应急协同机制,把政府的治理优势和专业单位的技术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强化部门间和区域间协调机制。加强国家药品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完善药品紧急研发攻关、生产储备、流通入院机制,以科技型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将疫情防控中形成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应急审评和采购储备机制固定下来,完善疾控、医疗机构、药物研发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营造合作共享氛围,提高药物的全流程应对紧急突发公共事件的效率。
3、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设
党的二十大要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发挥省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龙头”作用,促进基层公共卫生医疗资源扩容和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对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确保基层应急预案科学、日常演练到位、专业人员储备和医疗资源储备充足。提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标准,着力改善其设施陈旧、功能单一的现状,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4、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
2020年国家已经正式启动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建议以基本法为基础,结合新形势的发展与演变,尽快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配合生物安全立法抓紧制定公共卫生管理相关的部门规则,形成完善的相互衔接、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加强普法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