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老有所养 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这样建言

姜鑫2023-03-04 22:32

经济观察网实习记者 杜马瑞虹 记者 姜鑫  2023年全国两会已经拉开帷幕。作为民生之一的热点话题,养老问题也备受关注,面对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在多角度为养老问题建言献策。

他们观察到了哪些难点?带来了哪些解决方案?

就医难:建议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希望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在生活能够自理的情况下,更愿意居家养老或者居家治疗。目前我们讲的‘9073’养老模式中,‘90’和‘7’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就是说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建议,可以将社区医院资源调动起来,于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形成联动。

面对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而社区卫生所往往无人问津的情况,鲁晓明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就近的医疗资源,比如基础疾病和老年病的一些护理性工作可以在卫生所解决,或者将一部分社区卫生所改造成医养结合体,增加养老功能,与老年人签订家庭医生合同,上门提供基础护理和医疗服务。医养结合体也便于医院获取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健康数据,方便为老人提供就医或转诊服务。同时,还可以尝试将社区的物业、街道、居委会等部门联系起来,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而在照护和康复方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孙洁也建议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建议借鉴各国先进经验模式,探索分级养老护理机制,逐步形成以“居家护理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护理为补充”的无缝衔接养老护理服务体系。

照护难:建立统一长期护理险制度呼声高

长期护理险(以下简称“长护险”)被称为社保“第六险”,以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参保人群为保障对象。2016年,长护险在15个城市开始试点,2020年,试点城市增加到49个,但目前来看,受惠的失能老人有限,供远小于求。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区委会主委、宁夏医疗保障局局长杨淑丽就在提案中指出,目前长护险覆盖面不够广,截至2021年,试点城市参保人数近1.5亿人,累计享受待遇165万人。而目前,全国失能老人已达4000余万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的一项研究称,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规模将超过7700万。

此外,长护险试点地区主要为城市,随着老龄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出现大批空巢老人,相比于城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养老能力相对薄弱、农村养老问题更加严峻,更值得关注。

如今老年人对长护险的需求逐渐增多,长护险试点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实践,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护险制度,时机已相对成熟,鲁晓明教授建议总结各地经验,统一长护险措施,保障长护险的稳定、长期发展。

在长护险试点过程中,资金的筹备也是一个难题。鲁晓明表示,目前长护险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医疗保险基金,起到了一定效果,但长期来看有待观察。长期护理保险面对的是失能人群,是通过护理维持其身体机能状态,并不具备显著的治疗康复功能,而医疗保险主要是保障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同时,医疗保险面临较大的保值增值压力,医保基金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输血本身面临持续性的问题。

“长护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它的筹资渠道应该是多元的,投保人自己应该要出钱,不能够把它搞成一种福利;国家在财政允许的范围内给予一定补贴,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面保基本。”鲁晓明认为,应该建立一种多元筹资机制,才能够保证其可持续性。”

杨淑丽也建议在资金筹资方面,减少对医保基金的依赖度,启动资金由医保、财政共同承担,探索建立个人缴费、单位缴费、财政补贴、公益基金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居民长护险,中央财政予以支持补助。

建议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养老护理

保险行业与养老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长期护理保险承办之外,商业保险公司能在老龄化社会解决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备受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大副校长金李表示,我国老龄人口达19%,十多年后将突破30%,但养老产业仅占GDP7%,产业发育相对滞后。其中重要原因是养老市场化进程缓慢,商业保险公司的加入能够为养老市场化进程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孙洁提出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创新参与养老护理产业链条建设,逐步提高商业保险服务老年护理问题的能力,满足老龄化现象带来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也认为,应该鼓励支持社会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建议为包括保险机构在内的运营规范社会机构提供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养老设施改造、养老床位补贴力度。持续引导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所属培训疗养机构优先转型为养老机构,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将养老机构交给专业机构经营。

推动养老护理产业

当前我国的养老护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仍未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养老护理产业专业人才紧缺,养老护理服务产业发展探索空间广阔。

吸引从业人员方面,鲁晓明认为可以通过提高养老行业员工的待遇来吸引相对高素质的员工或者走商业化的高端养老路线,通过比较高的收费标准来实现盈利,提高薪酬。他的态度比较乐观:“未来中国的老年人消费能力会显著提升,因为他们这一代老年人刚好是迅速发展的推动者、参与者,也是改革红利的享受者。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养老院通过提高社会标准实现盈利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养老院的吸引力也会相对增强。”

创新模式探索方面,孙洁建议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原则,促进护理产业发展,并探索基于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养老护理产业的新模式,提高护理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一是将护理设备研发、生产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目录,鼓励护理设备和技术的更新;二是大力支持发展各类养老护理服务机构,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以老年人为对象的护理服务业务;三是加快培养专业的护理人员,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参与养老护理工作;四是推动智慧养老护理,促进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护理领域深度应用。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资深记者
关注证券、新三板、保险行业与上市公司相关领域。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