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倒闭不是新的雷曼时刻

吴晨2023-03-13 20:40

吴晨/文 和所有金融危机的前奏一样,硅谷银行的倒闭——更明确地说,硅谷银行被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收编,让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以及华尔街忙了一整个周末。整个场景和当年雷曼倒闭时有类似之处,这说明美国金融监管者已经担心硅谷银行的倒闭会产生系统性风险。但本质上,硅谷银行的倒闭并非新的雷曼时刻,从周末斡旋给出的解决方案就能看出。

解决方案很明确。鉴于已经出现其他小银行储户的挤兑,方案是由政府出面为有流动性问题的中小银行提供现金,中小银行可以抵押资产负债表上的美国国债以及其他高等级债券。比如,硅谷银行账上大量囤积的长期房地产贷款债券(MBS),按照资产的票面价值获得一年期贷款。同时,FDIC也邀请各大银行收购硅谷银行。不过截止周日,还没有任何银行对此表示出明确的兴趣。

从救市方案来说,可以看到美国监管机构的三重考虑:

首先,市场的确有流动性风险扩大的趋势。出于对资金安全的考虑,其他类似的小银行从上周五开始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挤兑。应对策略是对症下药:按照资产票面价值给予一年期贷款,让很多受困于利率飙升导致证券资产价格缩水的银行可以不再需要通过甩卖(fire sale)来回笼现金,确保了市场的流动性,也安抚了准备存款搬家的储户。

其次,硅谷银行的风险是其管理层没有对美国过去一年迅速加息的后果做好预案,在长期低利率时代的短视行为导致的。在低利率时代,为了增加几十个基点的微薄收益,硅谷银行选择持有长期债券,在利率迅速飙升的情况下,这些债券的票面价值缩水,已经导致硅谷银行濒临技术资不抵债的边缘(即票面损失接近资本金)。硅谷银行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收益而缺乏应对宏观周期风险的预案,值得警示。

第三,美国金融监管者也汲取了2008年金融危机救市的教训。2008年最被诟病的是政府出钱解救了行为不当的大银行,用纳税人的钱为华尔街的错误买单,而没有一个银行家因为错误而入狱。不能拿政府的钱救市也就成了美国金融监管者的铁律。所以,这次政府只是提供一年期贷款,并且申明,所有贷款相关的损失,由所有银行同业承担。

为什么说这次危机与2008年金融危机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当年的金融危机是被包装成优质资产的伪劣资产蔓延所导致的系统性危机,而硅谷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所持有的资产都是优质资产。

2008年金融危机是因为次级贷款引发的危机。在美国房市单边上行时,市场上充满道德风险,房贷发放人根本不关心贷款人的资质,而资产证券化又掩藏了大量有问题的房地产贷款。经济下行,房价下跌,MBS暴雷,而各大投行所持有的MBS之间又充满了复杂关联,导致危机蔓延。一些大银行出现“大而不倒”的问题,也就是如果它倒闭了的话,它的关联方也会受到影响,最终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崩溃,迫使监管机构入场救市。相比之下,硅谷银行的危机是资产账面价值减值,以及储户信任受损所导致的流动性危机,性质不同,影响也小很多。

尽管如此,成立40年的硅谷银行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就垮掉,还是很让人惋惜。已经有PE/VC的大佬为它唱挽歌,因为它的确是硅谷特别生态的产物,也是维系硅谷生态的基石。投资人和创业者都选择它作为主要的银行,因为它比很多大银行更灵活,更贴近硅谷生态,也更愿意为20多岁的创业者开户并提供贷款。

很可惜,硅谷银行一方面很像大家都很熟悉的社区银行,但另一方面它的客户太同质化,一有风吹草动,动静很大。比如,蒂尔振臂一呼(蒂尔旗下的Founders Fund上周四就建议创业者从硅谷银行提款),大家就都忙着抽钱出来,没有太多人愿意联合起来,挺一挺这家银行。这或许恰恰是有效市场的残酷之处。

虽然硅谷银行的倒闭不是又一个雷曼事件,但对硅谷创投的生态仍然是一次重创,后续的涟漪仍然值得关注。

(作者系《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