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不可注射的美容针,律师:消费者要留意许可证、签署合同以作证据保全

谢楚楚2023-03-15 23:4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谢楚楚 3月15日,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报道了多家美容医疗器械公司把备案信息为化妆品的产品作为医疗器械产品注射于消费者脸上的违规操作现象。被点名的企业包括海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暨肽因子医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圣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北京旭日美业商贸有限公司、广东遇太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易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据“3·15”晚会报道,2022年7月在武汉举办的美博会上,部分上述公司直接在展会现场用妆字号产品为顾客进行面部泪沟等各部位注射。2022年3月3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对27类医疗器械涉及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内容进行调整。其中,整形美容用注射材料按照最严格的第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妆字号的日用化妆品只能外用于皮肤表面,显然不可以被用来注射。甚至展会上有些面部美容针剂注射产品,连化妆品备案都没有。

报道还称,该现场工作人员承认打针同事并非执业医生。而针剂注射属于医疗行为,必须由执业医师在注册医疗机构进行操作。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接待了很多患者,出现了面部皮肤红肿、破溃、反复发炎等症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面部注射了化妆品所致。

据央视调查,这类以化妆品名义销售的美容针剂,因为价格不透明,利润极其丰厚,从业者趋之若鹜,例如成本300多元,一次收费则在3000元以上。

原北京市第六医院整形外科主任袁强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所谓的“微整形”,是以注射、埋线等以不开刀的原则进行的整形,在当前较为流行。消费者对于颜值的追求愈加强烈,但是医美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认知却并不成熟,他甚至发现一些消费者在做相关项目的时候,会直接选择无资质的场所进行打针。“所谓的‘微整形’并不简单,现在医美并非属于一个完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传统医学行业,它甚至承担了一种消费性质,所以一些机构的过度推销完全存在,包括医疗市场的不规范,例如非专业人员的操作。”

对于医美行业存在的机构资质不全、执业医师资质不全,甚至是药品不合规等问题,北京众再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宋中清提醒消费者必须选择正规医疗美容机构。他表示,医疗美容机构的职业许可证一般悬挂在经营场所的明显位置,“必须得悬挂,还有医师资质等介绍都要公之于众”,从消费者维权的角度,宋中清提醒,消费者要与医疗美容机构签署合同,以作为证据保全,一旦出现欺诈行为,可以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条款进行惩罚性赔偿。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消费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文娱行业、文娱消费,聚焦市场动态和事件背后的人和故事。新闻线索可联系xiechuchu@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