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问答︱如何看待市场上逐渐升温的关于通缩的讨论

王庆2023-04-16 08:33


王庆/文 Q:请问重阳投资,如何看待市场上逐渐升温的关于通缩的讨论?


A:3月中国CPI同比上涨0.7%,低于前值的1.0%;PPI同比下降2.5%,也低于此前1.4%的降幅。去年以来,国内通胀数据总体低于预期,市场上关于通缩的讨论越来越多。我们认为,一季度中国经济的通缩压力主要是PPI贡献的,是多种因素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结果,中国在本轮周期中更多是大宗商品价格的接受者而非主要定价力量,因此通缩是被夸大的短期现象。同时,消费品价格涨幅持续低于预期,表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有效需求的恢复,既需要市场的耐心与信心,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


一个被夸大的短期现象。一季度平均来看,CPI和PPI同比涨幅分别为1.3%和-1.6%,均低于去年四季度的1.8%和-1.1%。如果以去年四季度中国GDP平减指数0.05%作为简单的参照,我们估计今年一季度GDP平减指数很可能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短期来看,通缩是一个现实。但是,本轮通缩主要是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贡献的,PPI受到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非常大,而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又是全球定价的。特别是在本轮周期中,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下跌与中国需求关系都不大。当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面临美欧需求下滑、疫情后供应链恢复、俄乌战争爆发后超高基数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尽管中国经济正处于复苏通道,但海外因素主导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当然,面对同样的大宗商品价格,2月欧元区和美国PPI同比涨幅分别高达13.2%和4.6%,仍处于高通胀状态。我们认为,相比欧美目前PPI的高通胀,中国PPI的通缩体现了中国在能源自给和供应链稳定上的独特优势,这是我们比较优势的长板而非短板。


一个需要重视的中期问题。自去年以来,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涨幅在大多数月份中是低于预期的。这既体现在猪肉、汽车等食品和耐用消费品上,也体现在房租等各种服务价格上,这表明我们的有效需求总体偏弱。同时,在疫情放开后的经济复苏过程中,我们并未出现其他国家的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也表明劳动力供给相对于需求来说相对充裕。有效需求偏弱,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涨幅低,多种因素形成了共振。首先,中国政府在疫情后保持定力,没有进行撒钱式刺激。其次,经历了三年疫情冲击,居民部门就业、收入乃至资产负债表修复需要更多时间。第三,海外经济面临较大的衰退压力,企业对国内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在我们看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既需要经济的内生性自然修复,也需要政策多管齐下,提振居民信心,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痛点和堵点。

总的来看,中国面临有效需求偏弱的中期压力,需要更加积极的政策应对。但从周期角度而言,随着疫情放开后经济渐进恢复,中国有望走出技术性通缩,通胀将温和回升。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王庆】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