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与行动者:心理角色的变换与运用

韩明丽2023-05-25 08:29

韩明丽/文

我们在生活、工作和社交中扮演着不同的心理角色,有时是观察者,有时是行动者。就像运动员一样,有时候在观察区等候,这时候我们可以比较全面理性地观察整个赛场情况;有时候需要下场参赛,开始行动,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明确具体怎么做,并把想法付诸现实行动。 

两种心理角色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运作和进行。作为观察者,我们需要尝试不仅看到自己的立场和情绪,还要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问题,甚或从旁观者角度观察问题,避免因为固定视角而失去其他的观察角度和视界。就像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想要获得更完整的观察,我们不仅要在“山中”,还要在“山外”,我们在“山后”,也要在“山前”,有了无人机以后,我们甚至还可以悬浮在“山之上”鸟瞰。 

作为观察者,我们可以意识到每个人的背景和经历不同,他们的情绪和愿望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需要关注对方的情感和态度,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和期望。 

如果没有真正的观察,也就没有真正的理解,也就无所谓同理心和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在心理咨询领域,很多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的问题,就源于缺少不带评判的观察和理解。 

当我们无法跳脱自己固有的观念,就会用自己的尺子给对方一个评判——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所以,有一种伤害叫“都是为你好”,但是所谓“好”也是需要沟通才能明确的一个含混所指。就如冬天认为的好是温暖,而夏天认为的好是凉爽。 

然而,当我们成为行动者时,却需要暂时关闭观察者的多角度多视角,或是以多方面观察得到的信息,选定一条明确的行动路线。这很像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卫星全方位观察路线的可能性,但最终要明确起点与目标,明确需求——譬如高速优先,路程最短,这样才能选定一条明确的路线。 

一个人缺乏行动力,一种原因是他不明白自己的角色和立场。比如,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妈妈看到自己的女儿和一个男孩发生争执,男孩抢了女儿的玩具,她站在旁边想,女儿吃亏了,作为妈妈应该上去帮助孩子。但是她又觉得,作为大人,我不能以大欺小。这两种角色让她陷入了矛盾,她一时不知该如何去行动,最终的结果是僵在原地,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但事后她又后悔不已。 

这种角色转换的问题,会使她没有办法做出明确的行动方案,导致事情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在不同的心理角色中,我们需要根据情境和需求,适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和调整,以便更好地处理问题和达成目标。

我喜欢这样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这幅对联是左宗棠在无锡梅园所题,因李嘉诚而知名。

这个对联所说的“择高处立”,说明人虽然各有立场,但是立场是有高下之分的。比如,有人立足点出发点是在个人的利益。有人立足点却在更大的团体。

如果系统中的每个人都只从自己利益出发,就容易陷入你有你的需求,我有我的需求,但是我们的需求没法协调的境况,这时候关系往往陷入争执的泥沼。 

只有在观察的视野上纵身一跃,跳出自我立场,到系统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才能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在矛盾中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韩明丽】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