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幼儿园的“哲学课”

王国平2023-05-30 11:13

王国平/文

前不久,在郑州下高铁后,便被曾经的同事、现郑州东区凤阳幼儿园总园长殷茂萍接到他们园,路上告诉我顺便听一节课,我问:“什么课?”她说:“她管辖的四所园集体教研活动,一位老师用幼儿哲学思想讲绘本《幸福是什么》。”听后,的确有点惊讶,也很吊胃口。

走进课堂便进入到边听、边思考的情境中。二十分钟记下来两张纸的记录和感想,之后跟老师们走进了小会议室,一看电子屏上写着“教研活动主讲:王国平”,顿时明白了,这是殷茂萍园长预谋的“顺便”!而我也只能“顺变”了。

稍加整理听课笔记后,我跟老师们分享了四点体会:

第一点:幸福与快乐

尽管幸福与快乐的概念不同,但对于儿童来讲,幸福很简单,是一种感觉。而且,从课堂师生对话可见,孩子们都把快乐说成了幸福,这没错,包括幼师在内,因为简单,所以幸福就不会藏在心里,直接写在了脸上。

课堂中老师也是如此,依据绘本线索,引发孩子们的思考,比如,有好朋友很幸福,被妈妈表扬了很幸福,自己想要的好吃的妈妈给买了很幸福……其实,这就是“什么是幸福”的哲学之问,没有深度,却有温度。

这节课的执教者胡老师很年轻,课堂把控也很好,但我还是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如果有条件,可否改变一些“一字型”或“半圆形”座位,让儿童坐的高低散度更自然一些,这样的环境动感有助于儿童思维运动;

第二,我举了一个张锋老师讲绘本的例子,他能很快带着孩子“走进绘本里”,这叫“引人入境”。当然,这是一种高期望值,对年轻幼师是一个拔高的过程。

第二点:哲学与创新

日本哲学家小川仁志写了一本书,归纳了世界50名哲学家,发现哲学家干的活就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问个不休”,所以,书名为《哲学就是对世界的提问》。

其实,儿童的特点也如哲学家,初来乍到这个世界看啥都好奇,啥事都爱问,没完没了。后来长大了,该问的都问了,慢慢地见怪不怪了,只剩些专门研究问题的哲学家还在继续向世界发问。

我曾提醒过幼师,要善待那些好问的儿童,要把儿童的问题视为“天问”,尽管他们会“天天问”,我们也别烦,因为,向世界发问属于哲学素养,就如殷茂萍园长带着老师们在做的“儿童哲学”,本质上是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哲学素养,以及引导儿童用逻辑思维去哲思。

对比之下,我在评课时还跟老师们谈到了创新素养,这也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思维特点,因为他们思考问题不受拘束,思维发散,所以,天马行空之下,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都是极富含金量的,与哲学思考一样,都属于儿童优秀的思维品质和素养。

第三点:绘本与教学

我把绘本比作“烩面”,滋补烩面、营养大锅烩,极其丰富。确实,绘本对于儿童成长而言,也是如此,而且,同一绘本若老师从不同立意去解读,就会生成不同主题思想的课堂,包括语言、社会、数学、情商,哲学,甚至多元融合。对此,我一直有个观点,幼教课程本身就是以发展能力为主线,所以,没法像中小学那样按知识分科,分科或分领域就是小学化。

也正是基于上述的观点,我对幼师说过,别把绘本当课本或教材,更别把绘本教学弄成小学老师上课的样子,老师只管教,儿童只管听,这更是小学化。(小学化不是提前识字和计算,而是像小学一样传授知识)

那么,绘本教学应该是啥样子?我给出的一点建议是,把绘本当做一个世界,老师带着孩子们去这个世界中去欣赏、发现、去发问、去谈论和讨论。

第四点:体验与经验

儿童成长只有两条路,一是由自己体验去建构和发展能力,这叫学会学习;另一条路是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叫成长有捷径。

这几年我们大力推进的安吉游戏属于前者,但却被放大了,甚至有取代经验把幼教窄化到“只有游戏”,我认为这不是科学态度。事实是,谁也否认不了儿童成长的主渠道是接受成人的经验,这是成长的快捷通道。尽管在科技爆炸式发展的今天,可能成人跟不上时代了,但在社会伦理和如何做人等方面,必须要依赖于社会积淀的规则和成人习得的经验,或者说,体验和经验都是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