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度出手拿地,华侨城A年内新增土储面积超38万平方米

邹永勤2023-09-19 13:25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邹永勤 华侨城A(000069.SZ)又一次出手拿地。

9月19日,华侨城A发布8月份主要业务经营情况,而最让投资者关注的,莫过于其新增土地情况。公告显示,8月份华侨城A通过市场化招拍挂方式,在成都市金牛区新获取一项目开发用地。该宗土地的规划用途为住宅,土地面积3.77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为7.54万平方米,土地总价款10.10亿元。

年内四次出手拿地

这已经是华侨城A年内的第四次出手拿地。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显示,公司今年分别在1月份、5月份、6月份、8月份共四次拿地,共耗资71.75亿元,新增土地储备面积38.14万平方米,合计计容建面约59.88万平方米;无论是新增土地储备面积还是新增计容建面,均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总和。

具体来看,1月份华侨城A通过市场化招拍挂方式,在佛山市顺德区获得顺德欢乐海岸二期126110-404(3)地块。该宗土地的规划用途为文旅综合,土地面积24.06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为30.14万平方米,土地总价款20.50亿元。

在2、3、4月份没有大动作后,5月份华侨城A再度通过市场化招拍挂方式出手拿地,这一次的地点是无锡市经开区,土地的规划用途为住宅,土地面积6.86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为11.17万平方米,土地总价款21.01亿元。

紧接着6月份,华侨城A重新回到佛山市拿地,这一次所在位置为佛山禅城区绿景东路地块,土地的规划用途为住宅,土地面积3.45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为11.03万平方米,土地总价款20.14亿元。

截至8月份华侨城A今年内共耗资71.75亿元,通过四次拿地新增土地储备面积38.14万平方米,合计计容建面约59.88万平方米。而据2022年年报,华侨城A去年全年新增土地储备面积仅37.42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为37.03万平方米。

但在大手笔加快拿地速度的同时,华侨城A的地产销售情况似乎并不乐观。公告显示,2023年8月份,华侨城A实现合同销售面积19.4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33.7亿元;而2022年8月份,华侨城A是实现合同销售面积24.9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52.9亿元,单月同比数据出现大幅下滑迹象。

2023年1-8月,华侨城A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141.8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296.2亿元;而2022年1-8月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面积172.5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367.3亿元。无论是销售面积还是销售金额,均较上年同期下降接近20%。

“拿的都是能保证去化的地”

为何在自身地产业务并不太理想且整个房地产市场并不乐观的大背景下,华侨城A却频频出手加大拿地力度呢?

对此,该公司董办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现在能拿地的公司,说明其基本面是比较好的;而且如果不拿地只是一味卖库存的话,“那库存卖完了怎么办?结果只能是销售数据越来越低”,“现在这个土地市场是两极分化,我们都是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区域拿地,拿的都是能保证去化、能保证快速周转的土地,因此市场的整体大环境对这一块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他进一步解释称,今年拿地之所以比去年多,另一个原因则是今年市场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政策端开始回暖。

记者留意到,就在9月初华侨城A在接受平安资管、华泰资产等机构调研时,该公司的信披与投关工作小组曾就未来的拿地计划作出回应称,2022年,面对严峻的房地产行业形势,公司综合研判后,整体的投资策略是相对审慎的。2023年,公司将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调整投资策略,一方面,将会积极参与市场化“招拍挂”,适时补仓优质项目,积极关注核心城市核心板块的集中供地。另一方面,将持续保持公司文旅综合开发的核心优势,以合适价格持续获取高性价比综合开发项目。

公开信息显示,华侨城A的主营业务包括文化旅游和房地产两大块。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8月虽然地产业务不太理想,但华侨城A的旅游业务却是“风生水起”。其相关公告显示,2023年暑期,全国文旅消费持续走热,旗下旅游企业拥抱新人群、抢占新赛道,以强劲复苏引燃市场热潮,以丰富节庆活动满足群众休闲需求。1-8月,华侨城A旗下文旅企业合计接待游客669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8%。

既然地产业务萎靡不振而旅游方面则有声有色,那么公司有否考虑过加大旅游业务的比重而减轻地产业务占比呢?对此,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对这两项业务的态度是是两个一起做,“地产是个高周转、快回流的一个产业,而旅游是个需要长年累月的培育、然后慢慢回收的一个产业,两者是有区别的”。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圳采访部记者
重点关注金融市场交易主体(主要包括公私募基金、社保基金、证券公司、创投公司等等),以及华南区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