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吴重生/文
由米洁老师担任执行主编的《百年丰碑——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一书,由江西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载了1900年至2000年间有关雕塑和中国雕塑的史实,为中国城市雕塑史理清了发展脉络,指明了前进方向。
米洁现任刘开渠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分配至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除了担任《二十世纪中国城市雕塑》(《百年丰碑——二十世纪中国城市雕塑》)执行主编外,还主编了《刘开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百年开渠——刘开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现代雕塑的开拓者——法国雕塑大师让·朴舍作品与文献集》《刘开渠全集》等,并主持策划《刘开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全国巡展与同名国际学术研讨会。
梳理近百年来的中国城市雕塑史,你会发现,雕塑早已融入百姓的生活记忆之中。书名“百年丰碑”一语双关。丰碑既指雕塑本身的形态、风貌,又有承载历史、以兹纪念之意。而20世纪,正是中国历史上最风云激荡的时期。城市雕塑事业的萌芽、勃兴和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自古就有“勒石而铭、刻石记功”的传统。古诗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指的就是著名的“燕然勒石”的典故。
2023年10月,完整呈现鄞州南宋石刻风貌的摄影作品集《石韵千秋》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石韵千秋》共收录200余幅作品,其中南宋墓道石刻占据重要篇幅。环东钱湖的南宋石刻以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雕刻之精、分布之集中、保存之完美,在中国首屈一指。墓道石刻之外,该作品集还收录了宋代其他石刻代表作。留存至今的宋代雕塑,经过岁月的洗礼,在无声地述说着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这些宋代石雕与我国绝大多数古代雕塑一样,在山川河流、殿堂楼阁、庙宇石窟或者陵园墓道中,体现着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世界观和文化观,是东方精神、中华古代文化、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尽管我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十分发达,但是,建立在城市公共环境中,与特定场合稳定结合、构成城市景观的雕塑,也就是说作为现代意义的城市雕塑兴起的时间并不长。
城市雕塑事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由于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生存状态,直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现代城市的概念、理念和实践才在我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在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城市雕塑数量极少,像几十颗星星散落在广袤的国土上,发着微弱的光。直到新中国建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大步推进,城市雕塑成为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的城市雕塑发展很快。城市雕塑只有融入现代城市人类的生活之中,成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发挥其美化和教化作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和新设备的应用,造就了当代丰富而特有的建筑形态和建筑形式,不断地改变着城市的生存空间,给城市规划者、建设者、工程师和园艺家们提出新的课题。
该书139页的“鉴赏篇”里收入了我的家乡浙江浦江龙峰广场儿童乐园大门前“神笔马良”的雕塑,以纪念著名童话作家、乡贤洪汛涛先生。“神笔马良”雕塑出自浦江籍著名画家方增先夫人卢琪辉教授之手,完成于1993年。卢琪辉是上海油画雕塑研究院专业雕塑家,代表作有《插秧》《高原晨曦》《八大山人》《李四光像》和《高原情》等。卢琪辉早年毕业于浙江美院雕塑系,是中国第一批雕塑专业的毕业生。当时的浙江美院延续国立杭州艺专的师资和教学系统,就是从欧洲留学归来的艺术家带来的欧洲写实雕塑的技法传统。1956年卢琪辉毕业时就曾以一件《插秧》的雕塑作品名闻全国。毕业后,她被派遣到上海参与了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的雕塑制作,以其出色的艺术才华赢得了参与该工程的苏联雕塑家的赞赏。而像“神笔马良”这种富有本土元素的城市雕塑,出自浦江媳妇之手,让家乡人民睹之而生自豪感与亲切感。假如在浦江龙峰广场树起爱迪生或华盛顿的雕塑,则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由此可见,城市雕塑是纳人城市规划的社会行为,它主题和位置的确定及选择,不能单凭雕塑家个人的意愿。雕塑家是在命题的范围中,在规定的场地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掘、深化、发展和完善所要表现的主题。
龙峰广场就在浦江塔山脚下,塔山公园因拥有龙德寺塔而得名。任何城市雕塑都不可能是独立的存在,而必须是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得益彰,既要适合近观,也要适合远望。
设立在公共场所的城市雕塑,因为是公众生存空间的一部分,因此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无时无刻不在直观地、潜在地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环境熏陶人、培养人、造就人。为什么要重视环境的改造,为什么要重视城市雕塑对人的影响?因为环境即教育,而且是持续的影响乃至于终生的教育。多年前,我在送女儿赴沪参加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时,曾有幸在上海汾阳路、岳阳路和桃江路的街心三角地带,瞻仰普希金的铜像。普希金铜像建立于1937年2月10日,是旅居上海的俄国侨民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集资建造的,一尊不大的胸像置于竖条形的花岗石碑座顶端。该像由前苏联雕塑家马尼泽尔创作。由米洁老师担任执行主编的《百年丰碑——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一书就收有这一雕塑的图片。
这部书的出版不但形象地介绍了中国城市雕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而且是对城市雕塑在现代人生活中重要意义的一次普及性宣传。该书是从事城市建设、从事城市雕塑的工作者的指导书,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其本身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其审美价值、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正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同。
全书共收入图片1325张,形象地展示了中国百年城雕的发展轨迹;文字部分除了介绍中国城雕发展的历史,也编入了近年来研究城雕的一些理论文章和具有史迹作用的百年中国雕塑大事记;为了方便更多的读者,编者尽可能为更多的雕塑作品作出简要的说明。
该书的第46页到52页,收入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组图。该浮雕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由中央人民政府于1958年建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在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于当年奠基。毛泽东主席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文由周恩来总理撰写,碑体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设计,浮雕由雕塑家、画家共同设计制作完成。其内容取材于中国近现代史中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分别为《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鸦片战争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等10块浮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程的艰辛与曲折,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外抗击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的正义呼声。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由刘开渠总体负责,集中了国内一批留学归来的优秀雕塑家,历时8年完成。作品风格朴实且具史诗性,它不仅是人民英雄的丰碑,也是中国雕塑艺术的丰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意义毋庸赘言,仅就美术史而言,它堪称一件划时代的经典、中国百年来城市雕塑的开山之作。时任杭州市副市长、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院长的刘开渠,奉周恩来之命,进京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创作与兴建工作。他除了要承担艺术和技术的工作,还要以管理者身份负责整体雕塑的设计和统筹,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要处理不同角色的参与者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问题。整个纪念碑的碑额花纹浮雕、台座正面的三块主题浮雕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他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是为争取胜利的中国人民和无名英雄立碑。碑上的每个人物都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化、理想化的形象,不突出个性,更多地反映共性:农民和工人的质朴,妇女和儿童的可爱,老人的稳重慈祥。这些人物脸上的期待、喜悦和幸福的表情与冲锋战士面部紧张的神色形成了对比,让观者感受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更深化了人民英雄值得敬爱、值得牢记的意义。
《百年丰碑——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执行主编米洁近影
米洁老师说,这座纪念碑是中国旷古仅有的,是高层次、高规格、高水准、高难度的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新中国城雕建设的前奏与序曲,代表了建国以来甚至 20 世纪整个造型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极具艺术、文献和历史等研究价值。
米洁老师告诉笔者,由于中国城市雕塑遍布大江南北,全面搜集和系统整理非常不易,策划、编撰反映整个中国城市雕塑百年历史的图书,无疑是一项巨大工程。此项工程从初步构想、整体策划到编撰完成,花费了3年多的时间。这个建构过程中的每一个昼夜都是艰辛而繁琐的,在编辑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完善全书内容。编者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呈现给读者一部“受用当今、传以后世”的好书。
由此可见,《百年丰碑——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编者的工作,又何尝不是一座丰碑呢?
(作者系中国摄影出版社编审、总编辑,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