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头条 | “另类”隆基绿能:在主流和非主流之间

郑晨烨2023-11-18 09:02

(美编:肖利亚)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郑晨烨 2023年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1012.SH,下称“隆基绿能”),正在肉眼可见地“慢”下来。

这种“慢”体现在市场层面,是不达预期的产品出货量,是在出货排名中将头两把交椅让与晶科能源(688223.SH)和天合光能(688599.SH)的尴尬;也是第三季度公司营收、净利双双陷入“负增长”的处境之现实。

而从公司层面看,隆基的“慢”则主要体现在与行业其他龙头的“不一样”上:当晶科能源、晶澳科技(002459.SZ)、通威股份(600438.SH)纷纷押注TOPcon(Tunnel Oxide Passivated Contact,即“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技术时,隆基却力捧BC(Back Contact,即“背接触电池技术”)路径;在协鑫集团、天合光能等友商发力以电化学为主的新型储能时,隆基又大喊“绿电+绿氢”才是未来,另辟起了“非主流”的氢能赛道。

隆基无疑是“另类”的,甚至连隆基管理层在公开场合释放的信号,也与其他几家行业龙头“大不一样”。例如在产能过剩这一问题上,当友商高管坚持称“过剩的是低端产能,优质产能永远不会过剩”的时候,看着已经击穿1元/W的组件价格,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则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地表示,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明显,行业应回归“技术竞争”的主赛道当中。

“凡是人可以造出来的东西,短缺一定是阶段性的,过剩才是常态。”关于光伏行业的产能问题,李振国曾出此言。

即使站在竞争对手的角度,隆基“不一样的选择”也经常让友商感到“迷惑”。比如,在近期的一场行业交流会上,对于事关光伏企业未来生死的技术路径问题,晶科能源的首席技术官金浩就直接称,隆基押注的BC技术“在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没有相应生命力”。

“做梦都会笑醒。”谈及隆基近来的战略选择,一位头部光伏企业的市场人士对记者如是评价。

在资本市场人士眼中,隆基在2023年呈现给市场的形象,就是一个“正在掉队”的行业龙头。“产业逻辑没有快慢,只有对错,在一个高景气又内卷的行业里,如果走错路,龙头也会很快变得不入流。”沪上一位券商电新分析师就曾向记者如此评价隆基。

如果从内部视角观察,隆基绿能的策略实际上仍是一个能够逻辑自恰的豪赌:即在短期忍受BC技术路径在成本端存在的一定劣势,依靠自身雄厚的现金储备及研发投入,熬过行业洗牌期,推动拥有更好发电性能的BC电池全面普及,降低度电成本,构建从电到氢的零碳方案。

比如,隆基绿能中国地区部总裁刘玉玺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行业里面大部分的业主和我们的客户都很清楚,隆基选择哪个技术,大概率它就会形成主流,所以你说(隆基)反应迟缓也好,你说它没有人家企业激进也好,但这确实是隆基的企业风格,是隆基的一种基因,不愿意去太冒进,一定要是要做一个(公司)认为很笃定的事情。”

“笃定地”选择BC

11月9日,晶科能源官宣成为全球首家组件出货突破200GW的光伏企业,从0到100GW,晶科用了11年,而从100GW到200GW,晶科只用了20个月。凭借“恐怖”的增速,晶科顺利地从隆基手中夺下了2023年组件出货排名半程冠军,且其成为全年冠军只是时间问题。

而在2023年之前,已经实现全年组件出货量排名“三连冠”的隆基,眼下却不得不调整全年的预期销售目标。在公司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李振国就曾坦言,隆基今年的硅片出货量只能达到年初预计的90%,组件出货量只能完成85%。对于出货不达预期的原因,李振国亦在会上作了反思:“在二季度的时候,友商开始以低价抢单,而隆基没有采取激进的策略跟进。”

但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隆基没有跟进“价格战”,显然是对公司策略误判的一种“挽尊”。

华南一家光伏企业的区域经销商潘先生称:“晶科的出货(高增),离不开TOPcon组件的放量,(TOPcon)成本有优势,产能最大,效率也高,能以优势价格竞标是必然的,隆基不重视TOPcon,现在就要先看着别人‘摘桃子’。”

经过过去数年的技术与产能布局,2023年一直被视为N型光伏组件大规模放量的元年,站在整个产业的十字路口上,对于光伏企业来说,未来的选择实际上已经比较清晰。除了少数还坚持HJT(异质结)电池技术的二线厂商之外,在今年上半年组件出货排名前五的厂商中,除了隆基,另外四家(晶科、天合、晶澳、阿特斯)都已都押注TOPcon赛道。

因此,当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隆基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首次明确称隆基将聚焦BC路线时,市场的第一反应都是“为什么选BC?”

“它的工艺步骤非常复杂,并且降本非常困难,比如在银浆的降耗方面,硅片的薄片化方面,我们有一条BC量产的中试线,我们判断未来两三年,(BC)和TOPCon的成本差异在1毛钱/W以上。”金浩曾这样指出BC电池存在的问题。

“成本差异相差一毛钱,在光伏行业里是个不小的数字,这一毛钱反映到组件报价上,就是人家报低价中了标还有钱赚,你报低价中了标就亏损做,对于吉瓦级别的招标来说,一毛钱单瓦差异,换来的就是上亿元的总价差异。”潘先生亦向记者表示。

在此背景下,对于押注BC路径的隆基来说,以前在友商低价抢单时,其就无法“采取激进的策略跟进”,未来随着BC产品大规模量产,成本端的劣势,就使其更打不起“价格战”。

虽然李振国也在三季度业绩交流会时明确“隆基不会亏钱做生意”,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隆基一位区域市场人士就曾向记者表示:“现在很多央企招标也很纠结,如果不选低价,他要承担决策和审计风险,要走很麻烦的流程去说明,为什么没选低价的,虽然他们也知道低价标,可能会存质量风险。”

除了在成本端不占优势,BC路径当下在提效端成果亦不明显。金浩就曾表示,“BC更适合做单面的产品,背面的遮挡过多,超过50%以上的双面率非常难以达成,并且成本非常高。而对于单面产品,我们看到TOPCon的转化效率和BC的转化效率,它的差别在0.2%—0.3%左右,都在一个挡位。我们认为BC是一个分支,它并不一定会成为主流。地面电站普遍选择高性价比产品,所以BC在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没有相应生命力的。”

对于能源行业来说,产品的成本和效率是决定生死攸关的两个核心因素,所以电池路径选择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光伏产业的竞争格局态势,这亦是当市场看到隆基选择了成本与效率都不占优的BC时,产生“掉队”想法的核心逻辑,并且不管是第三季度业绩失速,还是组件出货不达预期,其“掉队”已经体现在了具体的市场层面。

那么,面对行业内对BC路径的普遍“不看好”,隆基方面又是怎么想的呢?

刘玉玺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回应称:“在未来技术路线的选择上面,隆基的逻辑是要做自己很笃定的,而不是去赌博,去押宝,你能看到我们在很多技术路线的判断上,不像很多其他的友商,会比较快速地作出反应,也比较快速地去扩产、投产,因为我们必须确定自己做的每一项选择,都是经过研判之后,认为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向,而且在各方面的延展性方面都是最好的。”

“隆基有一个比较有名的经营理念,叫‘不领先不扩产’,我们必须保证每一个新的产能,在行业里面是可以领先的,领先不一定是在当下领先,而是在未来扩展方面。所以今天隆基推BC技术,很多友商推Topcon技术。大家会讲BC的技术复杂性、工艺复杂性,生产过程中的良率会有一些偏差,会比Topcon差一些,也意味着在生产制造成本上会高一些。但其实隆基这两年在BC上做了很大的人、财、物投入,我们很确信BC技术,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把良率提高之后,它未来在度电成本上会给业主带来更好的收益,所以隆基在各项技术对比之后,会笃定地选择BC技术。”刘玉玺强调称。

在刘玉玺看来,部分对于隆基的选择不看好的观点,本质上是不够了解隆基与新能源行业。“我们做一线的,也希望公司激进一些,早早公布一项技术,在行业里面拔头筹,然后吃一波技术红利,随时给一些既定价格保证我们抢单,但这不是隆基的风格。比如在上一轮多晶组件向单晶组件转变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说隆基吃了单晶的红利,是因为隆基赌对了单晶技术,但其实根本不是押宝,是我们早就判断单晶的度电成本是最优的,而且我们有技术储备,有自信、有实力把单晶的成本降了90%以上,所以才会笃定单晶技术一定能成为未来潮流,所以我们做的每一次选择都不是靠赌出来的,都是做了充分的论证验证,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得出来的一个结论。”刘玉玺说。

氢才是“最终的一步”?

除了全面发力N型技术落地,光储一体化亦是目前国内各家光伏龙头布局的焦点。通过将太阳能发电与能量存储系统结合起来,提高能源利用率,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光储一体化对于可再生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今年以来,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等行业内重量级玩家纷纷锚定电化学储能赛道并一路狂飙,目前都已官宣大手笔的储能项目。

隆基同样也意识到,储能会是新能源赛道中有确定增长潜力的关键市场。在10月20日举办的亚布力论坛上,李振国在发言中就强调,“由于光伏、风能有一个缺陷,是非连续的、间歇性的能源,因此,储能的智能调度、智能调节产业也会跟随它们有大发展。”

不过,虽然意识到了储能作为光伏产业第二增长极的潜力,但隆基当下并没有切入储能赛道,而是选择发力氢能。

李振国在彼时的演讲中指出,能源转型的特点和趋势就是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类似于电动汽车就是典型的把石油消费变成了电力消费,“2022年全球总用电量为29.3万亿度,但是这在全球能耗中的占比只有30%,剩下70%是非电形式的能耗。据隆基测算,2050年—2060年碳中和场景下,电消耗程度会从现在的 30%达到接近70%。但是仍然有三分之一的终端场景,比如类似于能源化工领域、钢铁冶炼、水泥、长距离运输,包括老百姓日常生活,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冬季取暖等场景,是没有办法直接用电来取代的。因此就必须引进一个高能量密度的二次能源介质参与到未来的能源体系中,而氢能就变成了不可或缺的能源。”

在与记者交流起为何选择发力氢能,而没有像别的厂商布局电化学储能赛道时,刘玉玺的回答非常直接:“电化学储能,现在看来它没有办法成为一个长时储能的有效解决方案,所以我们认为,可能在未来的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它很难成为主流的储能解决方案,而且隆基自己也在探索储能的技术方向,但我们自己不做储能。”

对于市场将隆基发力氢能视为是在储能赛道上的一种“跑偏”的观点,刘玉玺则直言,隆基发展氢能和储能关系不大,在他看来,储能只是一种应用方向,本身并不是一种能源,而隆基想做的是支撑全球零碳发展的“绿电”+“绿氢”产品和解决方案。“我们一直认为氢能的主要发展方向也不是做储能,氢一方面是非常好的二次能源介质,它转化成绿氨和甲醇都是很便捷的,而且储存起来更方便;另外一方面,氢的能量密度高,而且它在很多化工行业可以直接应用,所以氢的应用未来是很广泛的。在碳中和路线上,氢是最终的一步,是能够通过氢能的引入达成深度扩散的。所以这是公司对氢能的定义,它不是作为一个储能的解释。”刘玉玺说。

虽然隆基在氢能的布局上依然有一套逻辑自洽的解释,但友商已经在通过电化学储能的批量出货赚起了“真金白银”。

根据11月6日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发布的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突破10GW,达到12.3GW,同比暴增925%。相比之下,氢能目前还是一个略显小众且挑战不少的赛道。

华南一家储能企业的高管就向记者表示,氢能当前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还面临很多问题,例如氢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与传统能源或其他可再生能源在成本上竞争仍是一个挑战,特别是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产生的氢)的生产成本,主要受限于电解水制氢的高能耗和相关技术设备的成本。

他还指出,氢能的储存、运输和分发需要专门的基础设施。这包括制氢厂、输氢管道、加氢站等。当前,这些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都还不够完善,限制了氢能的普及和应用。同时,在某些应用领域,如氢燃料电池的效率和耐久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改进。

眼下,在这条选手不多的赛道上,隆基已经成为绝对的领先者。

刘玉玺介绍,“隆基氢能自成立以来,短短两年多时间,已经完成了首台1000标方电解槽下线、首个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投产、首个万吨级绿氨项目中标,发布了两款标杆型产品,并在前不久推出了‘绿电+绿氢’系统解决方案。”“现在基本能看到,氢能的发展跟我们光伏很像,早期光伏不是市场在外,是装备在外,技术在外,氢能现在也面临这种问题,因为氢能的供应链也很长,里面各个零部件供应链也很长,但随着中国制造的逐渐规模化应用,在氢能方面,未来我们是有足够的信心把难关攻克,把成本降下来。”刘玉玺说。

“不一样”的稳健基因?

“我们的负债率一直没有超过60%。说实话,企业做到目前这种规模,饿死的企业是少数,膨胀死的企业是多数,所以说大多数企业出现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现金流的断裂,第二个是出现重大合规性风险。这两个把控好,企业有可能经营亏损,但不大会要了一个企业的命。”关于企业经营稳健的重要性,李振国曾有一段这样的表述。

在刘玉玺看来,外界可以将隆基的“不一样”解读为迟缓或者慢半拍,但对于隆基自身来说,这只是企业“稳健的基因”在发挥作用。

他告诉记者,目前光伏行业发展非常火热,同行企业在快速扩产,很多非光伏企业也都纷纷涌入,造成了很大规模的同质化产能过剩现象。而面对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和低价竞争的现状,隆基则秉持两个原则,即“不领先不扩产”和“一切以用户为宗旨”。

“虽然绝大多数公司都在提‘客户第一’这个口号,但是经常容易干着干着就忘记了初心,即使明知产能过剩依然猛踩油门,这对整个行业不利;在面对竞争时又无节制‘降本’,伴随而来的是尺寸越来越大,厚度和各种封装材料越来越薄,功率虚标、组件隐裂等问题,现在市场上组件价格逼近甚至跌破1元/W,这都远远低于成本价格。但这些降本是否是客户真正的诉求,是否能让客户满意,是否能为客户保障产品30年生命周期的安全,却可能正在被忽视。如果任由局面发展下去,在现有的‘最低价中标’的规则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被迫制造低质低价的光伏产品,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这些都是摆在光伏行业面前的现实考验。”刘玉玺说。

他认为,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在降低光伏度电成本的同时,保障安全可靠,才应该是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不变的主题。

“技术研发是市场竞争的护城河,去年隆基研发投入达到71.41亿元,单晶组件出货量46.76GW。隆基会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投入,不会拿来用在‘降本’上。隆基在技术上已经设置了较多的护城河,如专利、关键材料以及设备供应等,如果有企业想接近或达到目前隆基的水平,可能最少需要两三年时间。隆基目前有500多亿元现金储备,是行业里现金流最好的企业之一,隆基会在下一代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和有竞争力后,再进行先进产能扩张建设。”刘玉玺表示。

有钱、有技术,这是刘玉玺眼中,隆基不会过于纠结于光伏产业短期竞争格局的核心原因。

不过,无论是隆基当下公开呼吁行业回归技术竞争的主线,还是对质量风险的提示,在行业内买账的人都不多。前述沪上的券商电新分析师表示,“低价竞争并不能简单等同于牺牲产品质量,大家都是符合标准的产品,质量怎么会出现差别呢?低价竞争的本质还是来源于光伏作为制造业,通过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措施,带来的结果,是行业发展的一种体现”。

“公司内部经营策略的逻辑自洽,市场并不一定买账。”该分析师直言。

在行业和市场中显得“另类”的光伏巨头,其笃定选择的发展前路究竟几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圳采访部记者
关注新能源、半导体、智能汽车等新产业领域,有线索欢迎联系:zhengchenye@eeo.com.cn,微信:zcy09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