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的尽头是“考公”?

言咏2023-11-30 17:42

言咏/文 “国考”一直炙手可热,今年尤其如此。11月26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正式开始,2024国考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首次突破300万,达303.3万人,比2023年多了约43万。2022年、2021年这一数据分别是212.3万、157.6万。国家公务员的招录人数已经连续数年扩招,但由于报考人数的增加,竞争还是越来越激烈。

在“考公”持续升温的同时,考研热降温。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在八年连涨后首次下降,而且是在高校毕业生没有减少的情况下下降。如果仔细研究,下降趋势早有苗头,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尽管仍在上涨,但增长率已跌至3.72%,2024年出现负增长或许不是偶然。

这意味着什么?

高校毕业生对未来出路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他们及背后家庭对未来就业市场的预期和判断。曾经的考研升温可以说是对就业压力的一种延后面对,“卷学历”当然也是原因,但“卷学历”本身就是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结果。现在,考研的降温和国考的连年升温,或许映射着当下就业市场更为严峻的挑战——如果原先还预期用更高的学历换取未来更好的就业机会,那么现在,能抓到手里的工作先抓住,在不确定的当下,相对稳定的公务员更是优质就业选择。

“寒窗的尽头是考公”——这是年轻一代面对社会现实的用脚投票。和二三十年前的光景大不相同,那时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反而不甘于编制的稳定,更向往商业市场的激情闯荡,他们愿意承担也认为可以承担其中的不确定性。

清华大学曾发布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当届毕业生中,前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体制内单位就业的人数占比为69.9%,比2020年上涨5%;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相比2019年下降近一半。同年,北大的调查问卷也呈现出类似趋势,到体制内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占比接近一半。当然,从公务员队伍建设来说,有更多优秀青年加入是好事,有利于队伍素质的提高。但对社会整体而言,如果“求稳”成了年轻人的主流心态,是否对社会的多元发展和创新不利?

当然有影响。不是说就业于体制内就无益于社会发展,每个人的个性偏好不同,对于偏好按部就班、沉稳发展的人来说,这未尝不是好的选择。但如果年轻人的整体风险偏好都趋向“求稳”,社会中那股“闯荡”的劲头和勇气就少了。要知道,年轻人应该是社会中最敢梦敢拼敢试错的一群人,青春就是一段所谓“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时光,也是他们的资本。不要小看了这股子闯荡精神,它是创新的动力。

我们不能责怪青年一代的选择,每个人都是在充分权衡利弊后做出理性的决定,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一个更可掌控的人生。我们能做的只是,去改变些什么,让年轻人在寒窗的尽头还有闯荡的愿力和心气。

这首先需要提高非公单位吸纳就业的能力,有更大的池子吸纳就业,也有更强的实力提高待遇以及抗风险的能力。说到底,还是要激发市场活力,稳住市场主体,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岗位。更进一步说,前几年由于经济转型,再叠加疫情和国际环境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民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正在逐渐恢复元气的过程中。这既影响了市场主体吸纳就业能力,也影响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因此,稳住社会对未来的信心和预期也十分重要,年轻人愿意承担“不确定”风险的动力,一定是因为他们对未来有梦想也有信心,他们愿意牺牲当下的安稳,去追求一个更有想象力的未来。青年人的这种勇气,对一个社会的流动、创新和活力至为重要,我们要呵护这样的勇气,而这种勇气,也值得以一个有正向回报的未来去犒赏。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