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面教材,也是教材

周云龙2023-12-02 10:34

母亲,是一所好学校。这个“好”字,要看做子女的怎么理解了,因为绝大多数母亲都只是普通人,她们有缺点,有陋习,甚至会犯错,有时很可能还是“反面教材”……

教子女学走路、学说话、学做人、学做事……这些常规项目,每位母亲都会全力以赴,只是方式、方法不同。我的妈妈,和许多农村妇女一样,大字不识一个,所以妈妈不可能教我认字、写作,她也很少给我讲人生道理。但是不得不承认,妈妈依然教会了我许多。直至现在,老人家90+了,她依然在言传身教,当然,有时候只是一本“反面教材”。

“反面教材”,也是教材。

每次我从省城回去,妈妈都会早早起床煮早饭,然后慢慢地踱进我的卧室,并不说话。其时,我可能半梦半醒,闭着眼睛也能感觉到她的十二分小心。时至九点,妈妈终于憋不住说:“不早了,起来了,饭冷了。”我从几百里之外赶路回来,我从文字堆里挣扎出来,就是想彻底放松放松一下的。可是,妈妈的唠叨,总是扰人清梦。我只好极不情愿地起床,配合老人家吃完早饭。

妈妈到床前叫醒我的画面,时不时会在我的大脑屏幕上闪回。而我获得的启示也越来越明晰:做父母的,一定要有边界感。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生活的频道、轨迹,在健康、安全的框架里,尽可能不要在言语上干预子女,即使是好心善意。

儿子在国外留学,我们正常的联系通道是微信。爱人每天关心儿子的运动步数:少了,担心在睡觉,闷在室内,不好;多了,又想知道去了哪里,是不是安全。问得多了,儿子当即关闭运动数据。我比爱人心宽一点,知道要给孩子一些空间,学业的事少问,择业的事少管,热点的事少议。但往往还是忍不住追问:睡眠怎么样?和室友关系好不好?论文进展如何……问得多了,儿子又烦了:能不能每天少关注我!一句话,堵住千万个问。

怎样和孩子有质量地交流?妈妈没有教我,也不可能教我,但她以她老套的、惯常的方式,警示我们做父母的必须“管住嘴”——不要唠叨。后来,在心理学者那儿又听到一个“八字方针”:不求不应,有求必应。

两年前,姐姐回来照顾年老体衰的妈妈,本以为是子孝母慈的一段段和谐场景,哪知道屋檐下的“明争暗斗”此起彼伏。姐姐和闺蜜团每天视频聊天,相谈甚欢,妈妈耳朵有点背,就以为自己被冷落了,为此上纲上线,姐姐几次被理直气壮的老母亲气得涕泗横流。擦干眼泪之后,姐姐进入自我反思环节:我们将来有命活到七老八十,一定要知足,要惜福,要自觉,不要给子女添堵,不能给后人找麻烦……

父母与子女,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他们的价值取向,自然难以与现代文明同步、合拍,他们不可能提供或始终提供“正确”“标准”的生活空间。但是,这个空间,正是年轻一代反思的空间、成长的空间。

人生这一场修行,不全靠“他教”,更需要“自悟”。老母亲的“反面教材”,其实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人不要轻言改变世界。很多时候,你连身边的人,哪怕自己的亲人都很难改变。父母改变子女,子女改变父母,都没那么容易。不过,面对矛盾(对抗)和问题(差距),我们可以试试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角度,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自己的思路。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周云龙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周云龙】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