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青 邮轮经济正由调整恢复“缓冲积蓄期”,进入到重回正轨“蓄势发力期”。
12月10日,由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邮轮绿皮书: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全球邮轮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欧洲、北美等区域已经全面恢复国际邮轮运营,2023年全球邮轮行业有望全面复苏,甚至超越疫情前的水平。
与此同时,得益于国际邮轮复航、外资邮轮回归以及邮轮制造交付三大强势动力释放,中国邮轮市场复航也在有序推进,且运营能力持续增强。
今年3月15日,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中国调整外国人入华签证及入境政策,上海邮轮免签重新恢复。9月18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全面恢复国际邮轮运输有关工作的通知》显示,中国国际邮轮运输全面恢复。2024年1月1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也将从上海正式启航。
《报告》指出,中国作为全球邮轮新兴市场,有望抓住国家战略发展新机遇,逐步增强大型和极地探险邮轮建造的自主设计研发力度,提升邮轮船队的自主运营能力,深化邮轮经济产业链的拓展,推动中国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邮轮市场的合作和竞争,为全球邮轮行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汪泓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疫情对全球邮轮产业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中国市场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国内邮轮旅游消费需求正加速释放。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邮轮经济正在有序恢复,但短期内中国邮轮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比如,本土邮轮公司在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上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疫情影响,邮轮旅游业遭受重创,企业收入锐减,但邮轮运营却需要高度复杂的协调和管理,包括船舶维护、船员管理、客户服务、安全管理等。并且在疫情后,旅客对于邮轮旅游的需求和期望也发生了改变,企业需要调整运营策略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汪泓进一步补充道,“此外,与国际大型邮轮公司相比,本土邮轮运营企业在品牌知名度、船舶规模以及航线覆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
针对上述挑战,汪泓建议,本土邮轮企业可以通过将市场需求、政策支持、成本控制和品牌建设等多种举措综合运用破解发展“痛点”。
比如,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来设计和推出更具吸引力的邮轮产品和服务。在成本控制方面,相较于国际邮轮企业,本土邮轮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其实更具优势,可以利用国内的供应链和劳动力市场来降低成本,并避开国际市场上的汇率风险和贸易壁垒。
与此同时,本土邮轮企业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与品牌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引入创新科技服务、打造跨界合作与业务拓展等。
在汪泓看来,上海作为中国邮轮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排头兵、先行者,亚洲最大邮轮母港,中国首个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诞生地,应继续发挥优势,引领中国乃至亚洲邮轮产业发展。
对于上海邮轮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汪泓坦言,这离不开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需要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推动绿色建造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