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堕甑不顾”说起

戴永夏2023-12-16 15:24

近日,一位外地文友向我诉苦:他的作品参加一项评奖,初评通过,终评却被拉了下来。拉下来的原因让他难以接受,为此他耿耿于怀,但又无处发泄,于是终日愁绪满怀,身体和工作都受到影响。

类似的遭遇,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如高考落榜、晋职受挫、生意失利、亲友病故……

那么,如何对待骤然降临的不幸遭遇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冷静头脑,想得远一些,把不幸的危害看得轻一些,理智地理解它们,坦然接受它们,早些放下它们。

《后汉书·郭泰传》中有个故事颇值得玩味:“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有人背着一坛子酒走在街上,酒香四溢,引得不少人围上来观看,连声赞叹好酒。突然,这人背上的绳子断了,酒坛掉在地上摔碎了,酒洒了一地。围观的人大呼可惜,有的人甚至趴到地上喝起了残酒。可是这个背酒坛的人却若无其事,自始至终都没回头看一眼,继续向前赶路。有人追过来问:“你的酒坛摔碎了,你怎么不回头看看啊?”这人边走边说:“既然已经摔碎了,又何必再回头看呢!回头看酒坛也不能恢复原状呀!”

这位背酒坛之人的旷达态度,确实值得称道。正因为他能现实地权衡利害得失,懂得追悔有害无益,所以能坦然接受,继续昂首走路,去做好该做的事情。

这位东汉时期的背酒坛之人孟敏是山东巨鹿人,客居在太原。这事被当时的名士郭林宗看见了,觉得他不一般,就劝说他去游学。十年以后,孟敏果然名闻天下,位列三公。

当然,摔碎一个酒坛算不了什么大事,“堕甑不顾”比较容易接受,而有的人遭遇更大的不幸,也能坦然自适、勇敢面对。

《战国策·秦策三》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春秋时,魏国人东门吴很爱自己的儿子。后来他的儿子死了,他却不忧伤难过。别人看不下去,责问他:“你只有这一个爱子,天下不会再有第二个了。现在他死了,你却不忧伤难过,这太没道理了吧!”东门吴回答道:“不错,在儿子没有死时,我是很爱他。但是,在他没有生时,我本是没有儿子的,我那时并不忧伤。现在他死了,就和他没有生时是一样的,又何必为此忧伤呢?”

东门吴能将过去和现在、因果和祸福放在一起通盘考虑,坦然接受丧子的残酷现实,从而抵御住更大的痛苦与不幸。这种通达明智的人生态度,不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此受到的伤害,也能更好地优化自己的人生之路。


能坦然接受不能改变的现实,这是一种人生智慧;而能借以激励自己,发奋图强,进一步开拓创新,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次,一场大火烧毁了发明家爱迪生的研制工厂,近百万美元的设备化为乌有。许多人都担心爱迪生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会从此一蹶不振。然而第二天早晨,这位67岁的发明家赶到火灾现场,却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而是乐观地对大家说:“感谢大火没有把我烧毁,却把以前的错误全部烧光!从今天开始,我们重新出发!”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聪明的人永不会坐在自己的失去上悲伤,他会高兴地去寻找治愈创伤的办法。”爱迪生就是这样的聪明人。

正如比尔·盖茨所言:“许多残酷的事实,我们是无法逃避和无所选取的,抗拒不但可能毁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许会使自己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理解它、适应它。”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得更为形象:“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风暴、黑夜、饥饿、意外等挫折。”这种“顺其自然”,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应对不可避免的残酷事实的明智态度。

有了这种态度,才能及时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伤害。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戴永夏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戴永夏】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