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记者 石震方
“您好,方便加您个微信吗?”刚坐下的男人立刻询问起彭鑫。
“好。”没想太多,彭鑫直接把自己的微信二维码递了过去。彭鑫已经习惯了在会场上添加各种各样参会者的微信,这是他用来拓展社交圈的方式,他也会主动添加其他人的微信。其中大多是同行和品牌方代表,彭鑫觉得这个男人大概也是品牌方的人。
加上微信后,男人开始和彭鑫攀谈起来,从年龄聊到工作。随后,男人话锋一转,从手提包里掏出了几张传单:“你要买保险吗?”
这让彭鑫有些摸不着头脑,男人解释说自己是某家保险公司的销售,目前这家公司正在推广自己的新产品。
彭鑫询问对方如何进入了会场,男人解释说,参加这个会议不需要报名费,而且下午观众变少了自然管理会放松一些。
除了给彭鑫发了几张传单,男人还请求彭鑫和自己合照,因为“公司规定和客户见面需要提交凭证”,随后男人从内部系统上提交了与客户见面的时间、地点和照片凭证。
不过,彭鑫告诉男人自己现阶段还没有购买保险的需求,男人便开始四处打量其他的参会者。彭鑫起身离开座位后,男人开始与周围的其他观众攀谈起来。
付明是某家创投公司的合伙人,因为时常出入各种会场,他经常遇到这样的“参会者”,“大多数是面向企业端、公司端的销售人员”。因为会议大多面向某一行业、出席会议人员以高净值人群为主,所以,进入会场能够提高销售人员销售产品、认识客户的效率。
这些“参会者”往往被称作“会虫”。一位IT职业经理人说,所谓“会虫”指的是那些无所事事,但是以参加各大厂商的市场巡回、展览、论坛、研讨会为乐的人们;他们涉猎参会的范围相当广阔,IT、通信、金融、电子制造、医疗、教育、房地产等等无一遗漏,只要是免费的公开会议,一定能够看见这些人的身影。
除了试图销售产品外,有些“会虫”试图骗取会议主办方的礼物、钱财并加入晚宴,或者拓宽自己的社交圈。
不过,由于三年疫情对需要线下交流的展会造成了相当的影响,会虫的“练武场”范围大为缩小;此外,因为如今的很多会议开始采取邀请制,因此想要进入会场并不容易。
但2023年以来,各地对于展会的热情不断高涨。中国贸促会2024年1月11日发布的《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境内共举办经贸类展会3923场,办展总面积1.41亿平方米。经贸类展会数量和展出面积超越疫情前水平,展览业呈现全面恢复态势。从各地的规划来看,展会经济也是新一年许多城市和省份的重头戏。
在新变化下,“会虫”们也发现了新的机会。
会虫的生意
2023年,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曾经通报一起案件称,一名陌生男子混入某家公司年会蹭吃蹭喝,还领走了年会上抽中的奖品——一只价值几千元的手表。这名男子抓住了这家公司部门众多、年会的入场环节没有人检查相应的工作证的漏洞,顺利进入了会场。
事实上,早在1993年就已经有报道讲述了一位四星级酒店的会计成为“会虫”的故事,他在工作中发现酒店时常有各类公司举办的发布会,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能够参加三四场发布会,通过这样的方式,他获取了超过十万元的各类财物。而这位“会虫”不仅自己出入于各大发布会现场,他在被抓获交代“会虫”已经形成了圈子,通过寻呼机交流会议资源:“我在某酒店开会,请速来。”
2001年,《焦点访谈》曾经报道一名叫做杨光的男子在1996年到2001年间冒充记者出席北京市内大小会议获取会议礼品、纪念品、稿费等,甚至在会场内顺手牵羊参会者的笔记本电脑。
杜洋先后在汽车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从事公关与会务工作,她对于这一类人群的存在已经见怪不怪了。
杜洋说,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会虫”会冒充成记者混入会议当中,骗取品牌方准备的礼品和车马费,这为冒充者带来了直接的利益。不过,杜洋补充说,有些“会虫”小到会议宣传册和帆布袋,大到为嘉宾准备的礼品和红包,一概来者不拒。
这一类“会虫”是会议当中最常见的。
在杜洋刚入行时,房地产行业和汽车行业处于较好的发展阶段,往往为参会者准备了高昂价值的礼品。因此,这两个行业的会议也时常被“会虫”光顾。杜洋还记得那时,有一位记者向她提起“自己经常被人冒充”。除了房地产行业和汽车行业,科技领域和消费领域同样是“会虫”光顾的重灾区。
在成为公关之前,刘歆曾经在杂志工作过多年。很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告诉她一直有人在冒充她的身份,利用她的名字出席各类会议,甚至到了“有些承办方会主动邀请她参加他们的会议”的地步。
会虫问题困扰展会方多年。不过,由于此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之数字化手段的强化,进入会场的审查变得更为严格,这使得会虫们失去了相当大一部分的生存空间。
人脉与资源
因为严格的身份核查,如今的会虫很多已经不再以会场的财物作为“狩猎”目标。
刘杨是北京各大高档酒店会议的常客。他自称自己在某家科技公司工作,然而在与刘洋的交流过程中,他并没有谈论过和自己专业相关的话题,反而一直在讨论中医。
刘杨算得上是一位老“会虫”。十年前他就利用这个身份出现在大小会场当中,不只是科技类的会议,刘洋对各种各样的会议并不挑剔。
对于刘杨来说,会议是一个适合积累人脉的场合,尽管这些人脉并不一定能带来什么,但“或许哪天就用得上了”。和他一样,很多“会虫”希望借着会议的机会积累起人脉资源。
在移动互联时代之前,人们依靠着名片确认身份、建立联系。过去,刘杨在会场里就热衷于交换名片。而社交媒体时代,微信取代了名片,成为更好的社交工具。只需要一句“可以加您个微信吗”?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遭到拒绝,“两个人也就算彼此有了联系”。
关于如何进入没有被邀请的会议,刘杨煞有其事地说道:“到现场想办法就是了。”
因为添加了许多企业负责人和媒体记者的微信,刘杨可以很容易地进入一些会议现场。通过这些人脉关系,刘洋也能提前知道会议举办的时间和地点。除此之外,他也会和其他几位时常混会的“会虫”互通会议信息。
不过,对于一些没有人脉和资源的新手,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杜洋说,那些新手“会虫”往往会盯着签到表上没有签到的嘉宾,冒充其身份进入会场。对于一些没有经验的公关或者疏于管理的会议,这样的方式往往能够奏效。特别是会议邀请很多嘉宾的情况下,公关并不一定认识每一位参会者。
杜洋觉得,这些“会虫”就是抓住了商务场合大多人都不会拒绝别人添加微信的请求这一心理。
与此同时,微信成为人脉的一种体现,在公关行业工作的经历让杜洋意识到“在这个年代有微信就已经是比别人更进一步”,添加微信的目的并不是直接的对话,而是“在关键的时刻和场合,能够向别人证明自己认识行业内的某一个重量级人物”。在社交媒体时代,微信成为重要的资源,能够带来的价值很难估量。
付明觉得会议的特殊性让它成了一个拓展社交圈子的重要场合,“现如今的会议大多由公关公司或者会展公司承办,邀请的嘉宾要么是重量级的人物、要么是希望推广品牌的人物,大多和某一个领域有关”。这种情况下,为参会人员建立联系创造了方便。“会虫”们自然看到了这样的便利。
与付明一样,在会议现场杜洋总能遇到大量的销售人员,他们大多是大公司的年轻销售或者初创公司的销售人员,“这样的人往往缺乏资源,而会议是建立资源最高效的渠道”。
不久前的一次活动,杜洋所在的公司在会议后举办了晚宴,晚宴进行到一半时,杜洋的桌子上突然来了一位陌生男人,坐在了杜洋等人对面,没有说话,默默吃饭。直到听说杜洋所在的公司,男人突然对桌上的话题来了兴趣,他绕过桌上的其他人,径直走向杜洋,希望添加她的微信。男人向杜洋介绍自己是一家上海新媒体公司的销售,并向杜洋提出希望她帮忙与市场部的同事建立联系。而这家新媒体公司并没有在会议的邀请名单之上。
不久之后,另一位女人坐在了先前男人的旁边,二人沟通几句后,这位女人同样过来添加了杜洋的微信,并称希望与市场部建立联系。
除此之外,杜洋在汽车行业工作时遇到过一位竞争对手公司的工作人员冒充大学生混进会议中,借着应聘的名义打听公司最新的研发进展。
防虫
为了应对“会虫”,企业想了很多办法。
很多时候,“会虫”往往会盯着签到表上没有签到的嘉宾,冒充其身份进入会场。对于一些没有经验的公关或者疏于管理的会议,这样的方式往往能够奏效。特别是会议邀请很多嘉宾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并不一定认识每一位参会者。
一位公关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如今一般他们都通过线上发送邀请函和会议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在最近两年基本没有再受到过“会虫”的影响。
疫情之后,会展经济开始逐渐恢复。以上海为例,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681个,举办总面积1732.67万平方米,办展面积已恢复至历史最高的2019年的近九成水平;举办10万平方米以上展会50个,展览面积927万平方米,举办规模创历史新高。
“会虫”的问题又开始再次高频出现。
杜洋采用的方法是遮盖住签到表的信息,“这样能够减少冒充嘉宾的可能性”。同时,在电子签到表上,除了嘉宾本人的姓名,还附带着他们的手机号,以此来进一步确认签到者的身份。除此之外,很多会议会通过设置报名费的门槛,筛选一部分的参会者。
对于公关公司和会务公司来说,他们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往往会在组织会议前准备多余的礼品。即便如此,会议中造成的损失仍旧需要他们承担,因此,他们需要对“会虫”严加防范。
另一方面,“会虫”们的行为或许也会给参会者带来一些困扰。
一位IT行业职业经理人黄河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没有一个市场经理或者市场执行经理不对会虫咬牙切齿。
他表示,“公司有限的市场经费经常就这样一大部分都浪费在他们身上;而往往因为他们来得总是比其他人早,我们真正看重的有价值的客户有时候反而因为座位全满而找不到座位甚至无法进入会场。更(令人)发指的是,会虫们在会场中的时候还必须小心伺候着,稍有不满(比如资料发完了,或者找不到座位了等等)就会大吵大闹——他们知道我们不敢跟他们吵,因为真闹起来他们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人,但是现场秩序真正受到影响的永远都是主办方。”
感受到困境的不只是企业,同样还有参会者。离开座位后,彭鑫坐到一位同事旁边聊起了天。随着一声手机提示音响起,彭鑫收到了男人发来的第一条微信:“哥,你旁边的姑娘是你同事吗,介绍我认识一下呗?”
(文中出现的受访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