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观察|陈经伟: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应坚持长期主义

陈经伟2024-03-15 18:33

陈经伟/文 陈经伟/文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消费”,那么,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战略定位之一,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过程中如何体现“国际范”和“海南味”相统一?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谋划。从海南实际出发,深刻领会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必须坚持长期主义之基本立场,是进一步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应避免“过度旅游”陷阱及事件发生

2024年春节期间,海南离岛机票一票难求、汽车排起长队等新闻报道冲上热搜,甚至形成一种“骂搜”负面报道。虽然一些报道是为了吸引“眼球”或追求“流量”,已经偏离了传媒业基本职业道德,甚至形成一种社会“噪音”并对当地政府形成“绑架”,但不得不承认,2024年春运期间的海南,“过度旅游”(Overtourism)现象已经凸显。国际上,典型的“过度旅游”现象发生在国际旅游圣地——威尼斯:世界各地游客蜂拥而至,拥挤的城市、紧张的公共资源与设施、环境污染、物价上涨……威尼斯观光经济与居民生活的矛盾把威尼斯旅游业发展之困推到了风口浪尖。而海南每年春运期间的“过度旅游”现象,实质上已对海南当地几百万老百姓基本出行和正常生产(尤其冬季瓜菜运输)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基本民生权遭受“高级消费行为”冲击(旅游是“幸福产业”和高级消费的典型代表)——只不过当地老百姓没有发声渠道而已。

解决问题需要从源头开始。对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承受并解决短期大量人流矛盾。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而一些部门的人员把旅游业当中的“短期或季节性人流”作为执政或业绩目标及“服务全国的错位定位”,其结果极有可能只是对当地经济社会系统造成一种伤害——旅客来多受不了,旅客来少也受不了——资源长时间闲置与短时间供应不足并存。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多年实践和已经说明,海南旅游业“国际范”并未形成,而海南新一轮改革的外向型经济体定位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决定了海南旅游业在区域产业结构当中只能充当“辅助角色”——海南独特且有限的资源很难在作为“全国各地退休人员临时旅游地”和作为“融入国际产业链生产基地”两者之间协调,我们应理性看待这一问题。同时,针对海南春运期间“过度旅游”问题与当前的解决之道也只能是“适当控制”——在科学研判基础上,通过地方立法对春运期间人流和车流进行一定控制,比如限制私家车进出岛等。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应坚持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Long-termism),一般是指为了长期目标或结果而做决定的一种实践。从中央决策部署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两个重磅文件,对海南新一轮改革开放布局而言,是一项长达30年的中长期规划指导。这也意味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是一项中长期战略目标定位,而近5年及未来5年的工作任务,往往属于或更多体现为自由贸易港建设初级阶段相关内容——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成功要件及其基础准备。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海南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整体协调和稳步推进,必须久久为功、循序渐进,需要分步骤、分阶段、分领域和分节奏来实施。从海南自然旅游资源的现实情况看,虽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实国内各个地方都会有一定的当地独特性),但从国际范围来看(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其独特性不会明显,对于国内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新一代年轻群体旅游度假地选择而言,并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尤其是,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居民免签政策落地,在剔除特殊老年群体后,海南原有的冬季游竞争优势将进一步弱化,“本岛人游海南”将是一种转变及未来趋势。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愿景——“在海南广大乡村小卖部里也能够买到世界各地不同品种消费品”

我们要建设怎么样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形态是什么?我们不能以传统旅游业思维为导向,简单把它想象成建设一批度假酒店、旅游景点和几个“卖场”——针对离岛游客卖一些免税品,大量游客的到来以及无孔不入,频繁在海南举办的各种活动,比如年展、主题展览、电影节……实际上,《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已经把海南的未来场景写清楚:“到本世纪中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高度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现代化的制度体系,成为综合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领先的地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南新一轮改革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最终造福的是当地老百姓。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一种远景:“在海南广大乡村小卖部里也能够买到世界各地不同品种消费品,而且乡村老百姓也有相应的经济能力买得起这些商品”——这才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成的最终场景。遵从这一逻辑和改革次序来看,海南当前消费中心建设要以海南收入水平(政府和老百姓)不断增长为前提。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地方没有相应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当地老百姓可支配收入水平也未达到一定较高水平,但能够形成消费中心——这一可能性。

机遇与如何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

逻辑上,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目标之一,而消费增长的前提是收入水平要不断增长,收入水平要不断增长的前提又是当地生产力水平和产业技术创新不断升级。对于当前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海南而言,在有限资源约束条件下,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和发展海南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初级阶段蓄势赋能的着力点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从海南机遇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海南新一轮改革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提供了指引。2024年“两会”期间,海南省委书记冯飞提出把海南“做成全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这一观点,或许意味着,海南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布局及“补工业化”进程当中将会迈向一个新步伐,因为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有技术含量的生产业态”(工业是其中最核心内容)。进一步来说,海南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科学分析自身比较优势、比较劣势,找准定位,在正确处理好各项改革次序的同时加快形成海南新质生产力,推动海南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初级阶段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一是海南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并向外向型经济转型,积极发展未来产业并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尤其与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海南发展成为走向东南亚地区的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

二是制造中心促消费中心形成。海南近几年的离岛免税品销售试验说明了消费与产品之间内在逻辑关系以及“产品为王”之道理,因此,海南完全可以把销售优势,转化为生产免税产品的前置条件并发展相应的制造业,“以销促产”和“前店后场”促进海南制造业形成。或者以东南亚市场为目标,在海南布局相应的制造业产业链,促进海南外向型经济新质生产力形成。

三是在充分发挥海南当地人力资本优势的同时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而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海南应在布局未来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向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发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及其领头人,尤其是激发当地劳动者创造力和能动性,才能实现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强调的“海南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当然,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过程中避免不了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一方面,岛屿经济体理论在国内是一个空白区,而由于相关理论缺失,使得我们对岛屿经济体治理和发展路径的一些基础性问题没有形成共识(甚至是错误认识);另一方面,海南几十年来的改革错失机会和偏差性发展路径选择等问题,使得海南当前系统性矛盾仍然未解,这些问题决定了在海南新一轮改革措施执行过程中会有各式各样的难点和堵点问题发生。另外,近几年来海南在落实各项改革措施过程中“对内发展”固有思维和过度“对内依赖”状态仍未改变,也将成为海南新一轮改革未来发展重大障碍。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陈经伟】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投融资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观察报宏观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