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停政务号是个好开始

宋笛2024-05-25 10:00

经济观察报 宋笛/文 据媒体梳理,近两个月有超过10个省市的政务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官宣停止更新和注销,层级覆盖省、市、县、乡镇和村,涉及多个行政部门。

这一次关停潮固然与相关部门的政策有关,但恐怕也是很多部门在投入上难以为继的结果。不少媒体报道称,很多基层关停政务号后“如释重负”,而有些专门为地方政府提供第三方政务号代运营的机构也早就陷入了没有回款的窘况。

过去,一些地方政府手头是有点财力的,卖地也好、城投融资也好,能够运作的资源是充沛的。手头有钱,脑子里如果再有些错误的政绩观,浪费就难免了。

有些浪费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比如上百亿元的烂尾仿古建筑群、荒废的火车站、还有更早时候辉煌壮丽的“楼堂管所”;有些是还在运作、看起来好像还有点用的事情,政务媒体号就是其中一样。

政务号在立项之初往往是为了推进政务透明或便民服务,有的部门每年要花几十万元委托相关第三方维护政务媒体的运营,自运营政务号的也需要投入专门的团队运作。

如今,在债务约束和卖地收入缩减的背景下,地方财政紧平衡已是常态。收入不增,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压力每年都在增加,“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在这种背景下,回头去看这些项目,就难免要打个问号:这么多成本花出去了,有没有人看?效果到底如何?

诸如此类的“浪费”恐怕还有很多。在收支压力下,可能很多“浪费”会变得难以承受了。“大钱大气、小钱小气”,我们看到有的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征集“形式主义”的线索,相信这种压力下的自检和自查会进一步减少“浪费”,毕竟“形势比人强”。但是,我们更要追问的是,如何让这种浪费不再发生?

其一是要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财政绩效评估体系,其二是要让这个体系对财政支出有真正的约束力。

近些年,我们的财政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的财政支出也都有绩效管理流程。但很多地方的绩效管理也只是“走个流程”,预算是预算、绩效是绩效,业务部门只管花钱,财政部门想办法应付绩效管理,支出主体并没有建立明确的绩效意识。

在地方财政相对宽松的时期,很多部门在预算执行上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钱尽快花完,这种心态下,有效的绩效管理当然更难以建立起来。在目前财政压力下,各级政府反而更有动力推动财政绩效管理体系的搭建和落地。

我们看到近两年的高层会议中多次提及了财政绩效管理体系的搭建,一些地方也开始频频出台更为严格、细化的财政绩效管理体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或许财政紧平衡之时,也恰恰是进一步建立有效的财政绩效管理体系之时。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编委 政策与产业中心主编 部门长期关注宏观政策、财政税收、国资国企、科技能源、国际经贸和养老就业,持续报道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发展状况 工作邮箱:songdi@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