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就“收入增加与幸福感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研究文章已经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简称为PNAS)上发布。双方研究发现,幸福感确实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提高,且快乐的人更容易因为收入增加而更幸福,不快乐的人也会因为收入增加而感到幸福,但是在收入达到10万美元/年后,幸福感不会继续上升。
沃顿商学院高级研究员、文章合著者Matthew A. Killingsworth表示,“简单来说,对大多数人而言,收入增加与幸福感联系在一起。”虽然每个人的感知有差异,但是大多数人都能从收入增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幸福感上升,而且,用金钱作出正确的消费也是“购买”可持续快乐的方式。
收入与幸福感存在直接联系
关于“收入增加与幸福感之间联系”的研究集结了沃顿商学院高级研究员Matthew A. Killingsworth,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以色列裔美国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Barbara Mellers,Matthew A. Killingsworth和Daniel Kahneman都曾经研究过收入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但是双方得出了矛盾的研究结论,而此次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之前的科学争议而发起。
2008年9月时,美国咨询公司盖洛普Gallup曾经对1000名美国居民进行了每日健康调查,并在一定时间内收获了超过45万份样本数据。调查主要了解受访者的情绪感受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基于这份庞大的社会调查样本数据,2010年时,Daniel Kahneman研究发现,人的幸福感会随着收入增加而上升,但当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后,幸福感不会继续增长,而是保持平稳。在具体的实验报告中,Daniel Kahneman并没有明确年收入带来幸福感上升的临界值为7.5万美元,而是指出临界区间为6万美元至9万美元,7.5万美元是Daniel Kahneman取区间范围的中位数得出。
随后在2021年,文章合著者Matthew A. Killingsworth也进行了类似研究,他招募了大量志愿者参与调查,并利用“追踪你的幸福”(Track Your Happiness)应用程序获得了大量用户反馈,每个参与者需要每天3次、持续数周报告他们目前的幸福感,最后他收获了来自33391名美国成年人提供的超过172万份报告,报告基于经验取样法发布(Experience-Sampling Methodology,多次收集人们在较短时间内对生活中经历的事件的瞬时评估,并对其进行记录)。根据他的报告,人们的幸福感会一直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且年收入7.5万美元并不是临界值,即使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人们的幸福感依然会随收入上升而上升。
为了调和双方在科学研究上的分歧,双方决定携手第三方调解人Barbara Mellers,共同进行对抗性合作(Adversarial collaboration,科学理念不一致的两方为寻找真理而携手合作的研究方式)解决科学争议。三位研究人员在进行研究之前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设,即研究样本包括幸福的大多数人和不幸福的少数人,并推测对于前者,他们的幸福感会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对于后者,他们的幸福感与收入的关系会遇到临界点。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重新对Matthew A. Killingsworth和Daniel Kahneman曾经在研究中采用的样本进行了分析,并发现在2010年Daniel Kahneman的研究中,很难确定被调查人的快乐程度,而是衡量了他们的不快乐程度,因此样本反映了不快乐人群的情绪受收入影响的趋势,而不是整体趋势;在Matthew A. Killingsworth的数据中找出类似“不快乐人群”样本时可以得出与2010年相同的研究结论。而Matthew A. Killingsworth的数据覆盖范围更广,且采用的经验取样法更适合此类研究。
最后此次研究的结论是,人们的幸福感确实会随着收入增长而增加,但是大约15%至20%的人群处于负面情绪状态,他们的幸福感和收入之间的关系与其他群体有所差异,他们的幸福感也会随收入增加,但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以上时,他们的幸福感不会再出现显著变化。研究文章中认为,这一部分人的负面情绪可能源于“丧亲之痛、抑郁症”等各种现实中他们存在的困境。
第三方调解人Barbara Meller认为这项研究获得的结果非常有意义,两个团队没有走到一起研究将很难解决存在的科学冲突,但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更有可能认识他们主张的局限性”。
虽然研究发现了收入、幸福感与情绪之间存在的关联,但是三位研究人员也提示,这并不意味着收入高低产生的幸福差异是巨大的,也不应该过度放大金钱与幸福感的关系。Daniel Kahneman形容称,一个人收入翻两番对幸福感的影响大致相当于度过一个愉快周末的幸福感。Matthew A. Killingsworth也表示,“我不希望人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追求幸福可以归结为追求金钱,那将是完全错误的。”
如何“购买”快乐?
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Elizabeth Dunn表示,“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关于幸福的基本事实,即幸福是什么带来的,又是什么让幸福得以维持,所以他们不知道如何用钱来获得幸福。”从科学研究出发,更高的收入与更强的幸福感相关,但是如何花钱获得更强的幸福感仍然是一道“未知题”。为此“Happy Money: The Science of Smarter Spending”(译《快乐花钱:聪明消费的科学》)一书三位作者,Elizabeth Dunn、加拿大社会心理学家Lara Aknin、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学教授Michael Irwin Norton提出了“购买快乐的建议”。
首先,让金钱获得最大化情绪感受的方式是投资体验而非物品。商业杂志Inc. Magazine记者Jessica Stillman称,在获得金钱时,“我们往往倾向于升级我们手中的产品,比如快速购买一台更大的电视,一辆更漂亮的汽车,但这也意味着兴奋感会很快消失”,然而,花钱用于旅行、课程和与亲人的活动等经历可以留下余生中值得细细品味的回忆。
具体到体验内容,Elizabeth Dunn、Lara Aknin和Michael Irwin Norton的观点是,从事自身喜欢的活动和体验,“无论是学习如何铺床、了解如何与海豚一起潜水,或者是和家中小辈一起度过快乐时光”。另外,为了获得更高的幸福感,也要注意不能让体验过于日常化,“如果想要享受餐厅美食,不要每天出去吃,而是选择一家特别的餐厅,并且在特别的时机前往”,这样得到的体验会更难忘且快乐。
另外,在Elizabeth Dunn看来,购买体验其实不仅仅是在为某件事买单,一方面,“体验常常将我们与我们关心的其他人联系起来,因为如果要出去旅行或者去吃一顿特别的晚餐,人们通常不会单独成行”,这有助于丰富自身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 “体验将我们和自我意识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当回顾在体验方面的花费时,“人们不仅会回忆体验本身,也会重新思考‘我是谁’”。这些体验带来的额外收获都有助于情绪的提升。
其次,三位作者认为“购买时间”也是获得快乐的方式,以通勤为例,相较于通勤时间长的人,通勤时间短的人整体幸福感更高,也就是说,花更多的钱租住离工作单位更近的房子可以增加幸福感。在生活其他层面,花钱“购买时间”的逻辑也同样适用,通过金钱节约到达某地的时间或者做成某事的时间可以有效增强幸福感。
此外,他们提出的“购买快乐的方式”还包括给予他人,他们观察发现,人在给予他人的过程中更容易提升幸福感,比如通过捐赠、资助等等方式,而且即使是那些努力维持生计的人在帮助他人后也会感受到幸福感提升。当然他们也提示,帮助他人的数额应该与个人收入成正比,即在能力范围内向他人施以援手。
此外,去年年底,英国卡迪夫商学院市场营销与战略讲师Olaya Moldes Andres在《英国社会心理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上发表了一篇与消费者研究相关的论文。文章指出,于消费者而言,满足内在目标的购买行为带来更高的幸福感,而且当消费者将钱花在对个人来说很重要的事情上时,他们的幸福感会更高。内在目标主要受自身需求驱动,包括培养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发展等。
Olaya Moldes Andres此前已经通过研究发现,经常接触消费主义信息(如社交媒体广告)的人群幸福感相对较低。因此她认为,本次研究得出的“满足内在目标的购买行为带来更高的幸福感”这个结论可以产生非常实际的指导作用,为了得到更好的幸福感,消费者在购物前应该首先思考购买原因,以及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如果我们花钱是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塑造某种形象,或者说是为了实现外在目标”,那购买行为实际上并不值得。
文章来源:财联社
作者:方恒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