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等我下课”?家长扎堆学艺背后的三个进步

梁宇飞2024-07-15 07:48

随着“青年夜校迅速出圈”,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已逐渐成为青年的新生活方式,在学习者其中不乏一些“宝妈”“宝爸”。最近,南宁市青年夜校负责人在巡堂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都是孩子上兴趣班,家长在外面等待;现在是青年家长上课,孩子在门口等着。

从“我等娃下课”到“娃等我下课”。这一重大转变着实令人欣慰。这反映着家长们也开始注重自我提升。笔者看来,家长们扎堆进入青年夜校学习,其进步有三。

其一,家长学艺,将部分时间“留给自己”,体现着观念进步。中国式父母向来被誉为世界上最辛苦的角色,他们往往为了子女的发展而不惜牺牲个人的时间,且在教育领域尤其不计投入。这种风格固然体现着中国父母们的无私奉献,舐犊深情。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做法制约着年轻父母们的进一步发展。他们扎堆去上课,并非是放弃了对孩子们的关注和投入,因为关心孩子和提升自己本来就不矛盾,不冲突。相反,青年父母走进兴趣班,既可以为自己和孩子创造出更多的共同话题和相处空间,密切亲子关系,也提升了这个群体的整体素养,帮助他们获取精神文化层面的满足。

再进一步想,如此也可以教孩子加深对父母的感恩和理解,在对父母的等待中体谅他们的不易,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友善包容的家庭氛围和家庭环境,提升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和家庭幸福感。

其二,家长扎堆去夜校,反映着我国公共服务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进步。相比于从前,各地地方的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活动中心有所增加,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逐渐丰富,使得更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除了观念上的差异,过去的父母们不去学习兴趣与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可去之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显著提升,文化馆在各省市的布局已经相当普遍,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日益凸显。如此,家长们才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与学习自己喜欢的乐器,舞蹈,培养自身兴趣爱好。

其三,家长学习兴趣班,更从侧面印证着我国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即便多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都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会向大众提供廉价或免费的兴趣培训服务。但学习一样新事物,依然离不开经济条件的支撑。现在的家长们既要满足孩子个人提升的需求,同时要兼顾自身,不具备充足的物质基础是难以做到的。从简单的物质追求到精神文化追求,这既是生产力的升格,也是观念上的升格,意味着国民文化素养和综合水平的提升。

概而言之,“娃等我下课”值得欣喜,也令人欣慰,越来越多青年夜校的开办,家长的参与,展现着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展现着教育学习不因年龄增长而停步的积极追求,更展现着现代社会日益被重视的人文关怀和文明风貌。广大家长加入自我提升的队伍中去,也助推着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面对这波家长扎堆进入夜校学艺的风潮,文化服务机构也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与安全。相关机构可以多设立一些亲子同步课程,同堂课程,或者划定孩子的活动区域,加强管理,免去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梁宇飞】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