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托福、AMC……小学生“考证热”再起!赛事鱼龙混杂,刷分卖真题卖答案都成“生意”

王星2024-11-13 11:39

进入秋季,沪上不少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又开始为孩子的“考证”奔波。小托福、AMC、思维100、“希望杯”、古诗文大会……这些杯赛,在“鸡娃圈”里受到不少家长追捧。

另一头,不少培训机构也在卖力吆喝和“考证”相关的直播课、辅导班、冲刺班,让家长们在不知不觉陷入“鸡娃”焦虑的同时,也真金白银地掏出不少考级费、培训费。

事实上,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教育部曾多次出台文件,并发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不仅要求“零收费”,也强调竞赛结果均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在这一“白名单”中,并没有任何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竞赛。

在此背景下,为何仍有不少小学生家长热衷给孩子的业余时间“加码”,让他们到处参加各类比赛和考试?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三公标配”诱惑下,多少家长交了培训费?!

小托福和AMC,是近两年上海小学生家长“鸡娃圈”里的两大热词。其中,小托福是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为11岁至17岁中学生开发的英语能力测试;AMC则是美国数学竞赛的英文缩写,在其官方介绍上,AMC8和AMC10分别是针对初一、初二学生和初三、高一学生的数学测试。但到了“鸡娃圈”,不少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家长却竞相为孩子设定目标:小托福要考到860分以上、AMC8达到全球排名5%。

家长为何追捧这些考试?

已帮助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小婷达成这两大目标的孙女士道出原因。小婷在家门口的公办小学读书,平时成绩不错,但孙女士希望孩子“小升初”时冲刺一下“三公”(即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三所面向全市招生的公办学校)。

小婷是在今年暑假参加小托福考试的,前后一个多月时间,一共考了三次,分数也从最初的825分一路升到865分。除了支付每次考试600元报名费,为了让小婷在短时期内“刷分”成功,孙女士还在前期给她报了辅导班,为此付了近万元的培训费。

“都说小托福和AMC成绩是拿到‘三公’面试机会的敲门砖,哪怕最后去不了‘三公’,回头就读对口初中的‘好班’,学校应该也要看简历和奖项的吧。”和孙女士有类似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记者调查发现,在沪上各类升学公众号铺天盖地的推文中,小托福和AMC无一例外被包装成了“三公标配”。

另一头,记者也到小托福的官微“托福青少测试”上查询近期考试时间,发现仅11月份上海就举办10场考试。在上海的这10场考试中,除1场为个人公开考试外,其余9场皆为机构专场考试,学生要想报名必须先联系相关培训机构。

对于小托福的走热,另一位家长也提供了一则信息:前些年,在英语学习方面,“鸡娃圈”的家长主要追捧剑桥系的KET和PET考试,但由于KET和PET考试的频次不高,且要提前两个月抢考位,有些家长感到太折腾。于是,近两年随着小托福在上海的考试频次越来越高,加上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很多重视英语的家长就开始把目标瞄准小托福了。

小学生,有啥必要提前学初中数学高中英语?

有考试,就有应试。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相关备考攻略、培训资料和直播课成为了热销商品。

打开小托福官微“托福青少测试”,记者也发现,在近三个小时的直播中,两位主播轮番上阵,不断用相似的话术,推销着标价为1599元的“小托福标准考试官方能量包”,号称能“助力小学生拿下3500+词汇量,实现单词自由”。

3500+的词汇量是什么概念?记者查阅英语新课标,发现目前小学毕业生掌握词汇量在600至800左右,而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在3000至3200左右。那么,为什么要让小学生提前学、努力掌握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用主播的话来说,“早点掌握了这些词汇,到了初中孩子就能把更多时间用在其他学科上了”。

事实真能如此吗?一位沪上初中学校的资深英语老师告诉记者,由于小托福和学校课堂的英语教学是截然不同的两套体系,所以很多学生为了在校内成绩上也保持领先,往往要两边同时下功夫,如果校内英语课没有花足够的精力,也未必能拿到好成绩。更何况,要学好小托福也不是一套学习资料包就够的,多数学生都要去外面机构报班上课,无形之中加重了学业负担。

除了苦学英语,不少小学生还在提前学数学。四年级学生小鹏,在去年拿下小托福860分后,今年初又参加了AMC8考试,在总分25分中拿到15分,获得全球荣誉奖。AMC8,即美国数学思维挑战赛8级,是一项面向美国八年级及以下学生设计的数学水平测试,近年来,在一些教培机构和升学自媒体的鼓吹下俨然成了国内不少家长最关注的数学竞赛。很多家长都以追求AMC全球排名作为孩子的数学进阶学习目标,更有“鸡血”的家长会让小学五年级孩子去挑战面向美国十年级及以下学生设计的AMC10。

最近,眼看新一轮的AMC8考试又开始报名,小鹏的爸爸徐先生却不打算再让小鹏继续向前冲击全球前5%了。原来,今年初考试刚结束,家长群就流传一则消息,说考试存在泄题,相关试卷和答案被机构放在网上兜售。“我们为这次考试精心准备了半年多,现在发生了泄题,估计这个证书的含金量要大打折扣了。”徐先生无奈地说道。

在某社交平台关于AMC泄题的热帖下,也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评论:“这个考试连美国学校都不怎么看,为啥我们要看?升学中介一忽悠,一群家长就莫名其妙追求所谓的全球前5%和前1%排名,也太离谱了。”

多个杯赛陷泄题失序风波,谁在扰乱“竞赛圈”?

家长带着孩子四处参加考试、比赛,无非是想通过获得一个个拿得出手的证书,把孩子的简历“包装”得更好看。但家长愿望却促成了培训机构的一门门生意,除了开设各种培训班、冲刺班,有的机构甚至还在比赛上动起歪脑筋,通过组织“枪手”答题套取答案等恶劣行为,干扰比赛秩序,让参赛者和主办方深受其扰。

最近,第九届上海小学生古诗文大会组委会就发布消息称,有校外辅导机构在上海小学生古诗文大会初选开放线上答题期间,以不当方式恶意“刷题”并兜售获利。组委会强烈谴责这一行为,并呼吁有兴趣和意愿参加古诗文大会的学生、家长,本着诚信的原则参加活动。

无独有偶。另一项在上海小学语文圈颇有影响力的比赛——“美丽汉字小达人”活动最近同样遭遇了泄题困扰,并不得不对通过“自由报名”通道参与的小选手重新进行区级初选。赛事组委会发布的公告称,网络上某些机构和个人以引流、营销为目的,破坏了活动的流程与活动的公平公正性。“本来的初选有六天时间,有的机构就利用时间差,借用学生账号刷题库,再将刷到的真题卖出去。”一位知情者透露。

浏览各大自媒体平台,记者注意到,和古诗文大会、“美丽汉字小达人”这两项赛事相关的学习资料售卖广告并不少。有些商家甚至还将资料细分为夺奖版、夺冠版、桂冠版等不同版本,标注不同的售价。

四年级学生小美从小喜欢传统文化,妈妈何女士对这些比赛非常关注。何女士表示,今年本想让女儿继续参加这两项赛事,但当自己在网上看到这些形形色色的叫卖之后,果断让女儿放弃参赛。她感慨道:“如今很多赛事都在线上举办初赛,无形之中就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机构钻空子,把比赛做成了生意,那参加这样的比赛到底还有多少意义?”

同样喜欢古诗文的五年级学生小燕,去年参加了央视“2024中国诗词大会”上海赛区的比赛。最近,小燕爸爸在相关升学公众号上看到了新一届“中国诗词大会”的海选招募信息。“本来都准备帮女儿报名了,但发现扫码后跳出来的是某机构的企业微信名片,再仔细一看,比赛名称实际是‘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书香家庭杯’。我找到这个赛事的官网,发现主办方是北京和上海的三家文化公司,而之前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海赛区的比赛都是由同济大学承办的,全程免费。所以我猜测这个赛事可能是想赶在真正的‘中国诗词大会’海选启动前,先‘收割’一波家长。”

记者尝试点击该赛事官网报名,显示上海报名人数众多,要联系当地组委会。记者拨通电话,却被告知参加海选需要缴纳120元报名费,目前已有约2000位选手报名。

而在推荐这一赛事的某热门赛事资讯公众号上,像这样近期可参加的语数英竞赛,还有十几项,参与起始年级大多为一年级。对于普通家长们而言,如此眼花缭乱的比赛菜单,或许很容易就让他们迷失了方向。

所谓的“抢跑优势”,究竟能维持多久?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为何仍有部分家长热衷于让孩子提前学、超前考?上海市求真教育集团总校长陈明宏分析,出现这些现象,除了各类校外机构和升学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也和不少家长的盲从心态有关。

就拿上海的“小升初”而言,要去冲头部初中和所谓“三公”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小学生都会到对口的公办初中就读。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简历写得厚一点,进所谓好学校或好班的概率就会大一点。“但其实,每所学校都有一套自己的衡量和考核标准。在越来越厚的学历简历面前,学校往往更相信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选拔标准和体系。尤其像小托福和AMC这种国外考试,和国内考试的目标、侧重点都不一样,除非孩子特别有天赋或有出国留学需求,否则我不建议大家一拥而上跟风学。”由此谈及学习成绩,陈明宏特别指出,不少家长似乎信奉“抢跑优势”,认为孩子小学提前学,就能在学校保持领先。但从教学一线观察,所谓的“抢跑优势”维持不了太久时间,一般到初中入学的几个月后,所谓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但是,在小学阶段的盲目“内耗”,伤害的可能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力。

在上海市格致中学校长吴照看来,小学阶段是为学业打好基础的阶段,最关键还是要让孩子适应校园集体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业储备更持久的学习力。“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可以在这方面适当多学一点。但如果只是为了拿证书盲目地推着孩子赶进度,没有遵循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好基础知识,那这些缺乏‘理解深度’的学习进度,对孩子可能是有害无利的。”

吴照坦言,课外竞赛可以作为有兴趣、有余力的小学生的“甜点”,但绝不应该成为“主食”。作为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成效的途径之一,一项好的竞赛确实可以承载这样的功能,但现在的情况远比家长想的要复杂,很多鱼龙混杂的赛事背后,其实是各类机构在借着竞赛、推优的名义,大肆做着家长们的生意,“收割”的年龄也日趋低龄化。很多家长受困于“剧场效应”,怀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盲目地奔波于各类培训、比赛间,不仅浪费了大量财力,也让孩子们宝贵的年少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得不偿失。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星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王星】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