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昂
2025年4月29日晚间,潍柴动力(000338.SZ)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成绩单”。在这份业绩报表中,中国最大的柴油机制造商潍柴动力在今年一季度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增长,且利润增速跑赢收入增速。
潍柴动力方面表示,在巩固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2025年公司已将新能源、数智化和后市场明确为主要战略转型方向,正在全力推进培育优质战略增量。
利润增速跑赢收入增速
根据这份业绩报表,潍柴动力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为574.64亿元,同比增长1.92%;归母净利润为27.11亿元,同比增幅4.2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4.85亿元,同比增幅5.98%,利润增速持续跑赢收入增速。
报告期内,该公司毛利率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至22.2%。利润增速持续跑赢收入增速,且显著超越了市场预期。
不少行业人士预测,2025年将是重卡市场向上“逆袭”的一年,销量规模很有可能重回百万辆。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5年2月挖机销量为19270台,同比大幅增长52.8%。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并非被寄予厚望的出口方向,而是国内需求。2月份,国内共销售挖掘机11640台,同比大增99.4%。行业的预测与龙头企业业绩增长相互吻合。
在细分业务中,2025年一季度潍柴动力大缸径、新能源业务表现突出。
一季度,潍柴动力销售各类发动机21.7万台,同比增长5%。该公司重卡发动机实现销量8.3万台,同比基本持平。备受市场关注的高端产品大缸径发动机一季度销量近2500台,同比增长40%,其中受益于国内市场数据中心等基建机遇突出,大缸径发动机国内销量实现大幅增长。
潍柴动力方面表示,后续将发挥技术性能、产能、交付效率等优势,加速抢占数据中心等重点高端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
与此同时,潍柴动力新能源业务接连取得突破。
3月28日,潍柴弗迪(烟台)新能源动力产业园首台电池产品下线,该产业园由公司和比亚迪联合打造,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商用车专用电池生产基地之一。4月24日,潍柴动力旗下陕汽重卡发布了全自主新能源“智汇”重卡品牌,该品牌重卡搭载“潍柴新能源电池+法士特AMT变速器+汉德电驱桥”黄金动力系统,是国内三电软硬件完全自主的充电重卡品牌。
新的战略转型
当下,潍柴动力所处的汽车以及零部件领域正面临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
一方面,在新旧能源交替的过渡期,禁售燃油车已被各国提上议事日程,新能源车产量正迅速增长;一方面,在向AI时代演进中,传统汽车制造业面临着智能化、数字化的变革。在工业智能化与能源大交替的叠加作用下,汽车以及零部件产业面临的或将是一场完全的颠覆。
市场回暖期正是企业战略转型的好时机。
潍柴动力相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2025年潍柴动力已将新能源、数智化和后市场明确为新的战略转型方向。这将对企业未来业绩带来新的利润支撑。
前文提及的3月28日潍柴(烟台)新能源产业园项目一期投产,首台动力电池产品正式下线,意味着潍柴动力拥有了覆盖新能源动力总成、电机、电机控制器、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基地。这个中国最大的柴油发动机制造商完成了转型新能源的关键布局。
潍柴新能源动力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兼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祝成祥向经济观察报记者介绍,“潍柴新能源在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大技术方向全面布局,借助企业全产业链能力,基于终端场景、工况,精准理解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快速准确响应开发新能源产品。”他表示,潍柴动力基于对商用车和工程机械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在动力电池热管理、智能管理及全生命周期可靠性等维度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根据制定的目标,2025年潍柴动力将在新能源业务实现“翻番以上”的增速目标,加速电驱动系统商业化,推动燃料电池技术攻关。
2025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应用大规模落地的元年。
前些年,潍柴动力修改标志,特意标红突出“AI”字样时,就宣告了向人工智能的转型。依托多年数智化积淀,潍柴动力通过“三步走”战略完成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跨越。2024年,该公司全新一代发动机数字化产业园投产。
潍柴动力流程与IT部部长常秀书向经济观察报记者介绍,这里每90秒就有一台高端发动机下线,但看不到工人穿梭忙碌,因为“黑灯工厂”模式已实现关键工序全自动化。这座年产20万台发动机的超级工厂,装配自动化率达80%,加工环节100%由数控机床完成,AI视觉检测系统提升了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目前,潍柴动力数智化转型成果已入选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在常秀书看来,数智化既是转型方式,也是企业增长极,潍柴动力通过打造数字化智慧生态,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2025年,潍柴动力还将后市场转型作为年度“硬仗”进行部署,明确提出挑战百亿销售目标。
潍柴动力后市场业务公司总经理于超说,潍柴动力在发动机、商用车、工程机械等行业和市场领域的优势地位,为进一步发展后市场业务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大客户或车队客户比例增加,规模客户更关注购、用、养、修等整体解决方案带来的价值优势和成本优势,产业价值链向后市场转移是大势所趋。
这一转型也符合行业规律。罗兰贝格副合伙人林运表示,世界一流整车企业在后市场的收入占比在集团业务中可达20%至30%以上,并通过后市场解决方案业务实现客户全生命周期内的持续营收。而国内头部整车企业后市场收入平均小于整体收入10%,且营收以配件销售为主,提升空间巨大。
于超指出,目前行业用户在售后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产品品质识别难度大、成本波动大、服务质量差异大、服务效率保障差等痛点问题。潍柴动力围绕客户周期需求,将产品、服务、技术等优势资源组合开发,形成覆盖更长价值链的W-TCO模式,推动发动机板块后市场业务由单一卖配件向卖服务解决方案转型,给客户提供更优解的发动机服务托管方案,实现用户、渠道和厂家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