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馥李
五一长假到来,出游又至高峰。
身在北京的人,也将迎来一波出行高峰。北京市交通委日前预测:公路自驾是进出京客流主力,占进出京客流总量的61%。
但老司机们或许早已开始发愁,返京时进京检查站这一关,今年会遭遇怎样的大拥堵?那是一场体力与耐力的极限挑战——也是膀胱的挑战极限。
今年的过关之旅,会更“顺风”一些吗?这是老调重弹,又不得不弹。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曾在2022年指出,由于进京综检站的设置,京津冀三地公路路网的交通形成了“便而不捷、通而不畅”的局面,使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效应打了折扣。为此,连玉明作为政协委员曾提出“撤销北三县进京检查站,将现有进京检查站东移至冀津交界处,方便进京通勤”的提案。同一年,北京市政协委员毛大庆也提出了相同的提案。
进京检查站的外移,便利了日常通勤车辆的进京检查,因为现实中,北京周边的通勤车辆占了很大比例。这里虽不掌握准确的数据,但从日常的观察来看,这样的车辆和人员绝非少数。跨省通勤快巴的供不应求,也为这个需求做出了注解。
北京是首都,首都的安全稳定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通过“逢车必检、逢人必查”来为首都安全设置“护城河”,相信绝大多数在京人员和进京人员都会理解并配合。
本文讨论的重点,是进京检查站的设置和其通行的疏导和管理,是否仍有提升空间?迄今为止,进京检查站仍一成不变地设置在环京的物理边界上,实行着古老的、“过城门式”的安检。
这样的方式在平日还好,一旦遭遇长假,势必是一场千军万马排队过关的壮观景象,过站人员付出的是巨大的时间成本和耐力成本,而安检人员则是一场压力飙升的极限劳动,即便高峰期闸口全开、全员上岗,如果遇到短时间内集中的返京车流,也容易陷入到了一场大拥堵和大会战中。
显然,这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交通一体化方向,是严重背离的,也不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那么,在满足安检目标的前提下,三地的交通部门同样需要破除“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携起手来齐抓共治。
正如连玉明和毛大庆两位政协委员所建议的,进京检查站外移,首先可以解决的是环京区域、尤其是北三县跨省通勤的痛点,为他们节省宝贵的休息时间。
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正在紧张施工中,这条跨省的地铁,在不远的将来,即将连通北京和河北两地,为燕郊通勤族带来一站式的便捷通勤。或许,我们可以向“轨道上的京津冀”汲取经验,既然铁路客运可以实现起点处的安检,那么在公路场景中,是否也可以创新突破?因为所有的车辆都有备案,跨省人员的信息互通,实现起来也不难。让信息多跑几个来回,进京人员在检查站前的等待和焦躁,或许就能缓解一些。
而解决日常通勤的重复安检,不仅可以节省巨大的社会成本,还可以提高商流和物流效率,也是优化三地营商环境的应然之举。
可见,我们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上,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和行动力,而在跨区域的社会治理上,似乎缺少了一些协同治理的智慧。毕竟,广泛的通勤需求摆在那里,人们的殷殷期待也摆在那里。
不论怎样,五一长假的这趟旅程,祝你一路平安,祝愿你带着满面春风通过进京检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