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7-07 20:53
赵玥、柴静、李欣、刘文焕、苏京华、王楠 / 文
2025年5月26日,万寿阁京宇轩养老院智能设备采购负责人王院长正要与一家智能养老设备厂商会面。近两年来,他已经见了多家智能厂商。
在智能护理机器人领域,市场上已有多种产品。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智能化浪潮的袭来,养老机构对智能设备的需求愈发迫切。
万寿阁京宇轩养老院也在探索智慧养老领域,希望借助智能设备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不过,这些高科技产品与养老院的实际需求间仍存在巨大鸿沟,这是行业多家养老机构普遍面对的问题。
养老院的智能化探索
走进万寿阁京宇轩养老院,一上二楼,一块物联大屏详细列着今日的警报情况——今日31起报警,已处理19起。
王院长介绍:“这是我们去年引入的智能监测设备,可以通过红外线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任何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在大屏中显示出来。”以前只能依靠护工定时巡查来发现老人的健康问题,“有了这个系统,我们能更及时地发现老人的健康变化,大大降低了风险。”王院长说。
除了监测系统,养老院内还引入了蒸汽式吸附助浴设备、按摩机器人等。在老人的房间内,记者看到了一张智能护理床,可以通过遥控器调节姿势,辅助老人坐起。一位老先生已经入住一年多,他觉得这样的护理床非常方便。
智能设备的引入,不仅改善了老人的生活质量,也改变了护工的工作方式与职业认知。在养老院工作了五年的护工王大姐,对这场“科技介入照护”的变革有着切身的体会。
“一开始,我挺担心这些机器会取代我们的工作。”王大姐说,“但后来我发现,这些设备其实是我们的帮手。比如智能护理床,它可以帮助老人更好地休息,我们也能更轻松地照顾他们。”
科技的便利背后也伴随着不确定性。“有一次,智能护理床突然故障,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等技术人员赶来。”王大姐回忆起那次突发情况,“那段时间我们又回到传统的人工护理方式,真的很不方便。”
为了应对新设备带来的操作难题,养老院专门组织了系统化的培训。通过视频演示、图片对比以及详细的操作清单,帮助护工们尽快掌握设备使用方法。“这些培训很有帮助。”王大姐说,“现在我已经能熟练操作大部分设备,遇到小问题也能自己解决。”
培训并非一劳永逸。王院长称:“我们为培训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但护工的流动性较高,这也让培训的成本水涨船高。”
在智能化浪潮中,护工从担忧“被替代”到主动适应、不断学习,不仅是个人能力的提升,也是传统照护行业迈向智能化的重要一步。
养老院智能设备遇“高成本关”
当然,并不是所有智能设备都广受欢迎。养老院内还有一些高端的康复设备,虽然功能强大,但价格高昂,操作也比较复杂,使用率比较低。
智能设备进入养老院面临高昂成本挑战。在市场调研中,我们发现,有陪伴机器人售价3.98万元,智能床垫价格超过7600元,全自动洗澡机价格约37万元,多功能护理床单价达7.5万元。
面对高价设备,万寿阁京宇轩养老院在投入上尤为谨慎。以智能翻身床为例,王院长表示:“再智能化的床也离不开人工照护。花费上万元购置这张床,成本确实过高。”
万寿阁京宇轩养老院的解决方案是,利用集团内部的生产资源和设备捐赠渠道解决成本问题。王院长称,集团化运作提供了核心设备的成本优势,同时便于收集用户使用数据并保障数据安全。“但小规模养老院既缺乏这种基础,也缺少充足资金”,这是行业的结构性矛盾。
王院长也坦言,接受的设备捐赠往往带有合作推广诉求,纯粹的公益性支持较少。多重因素叠加下,智能设备进养老院的“成本关”,依然是横亘在众多机构面前的现实挑战。
“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平衡高昂的设备成本与老人有限的支付能力。”他举例,一套好一点的智能康复外骨骼设备动辄数十万元,即便功能先进,也难以让普通家庭负担。对此,养老院正探索“租赁+服务”的模式,同时,他也期待建立“政府补贴+企业捐赠+家庭自费”的三方共担机制,让智能设备的使用门槛降下来。
谈及智慧养老行业的未来图景,王院长称:“机器人有可能代替翻身、喂饭等程序化的基础护理工作,但在养老院中,有一个需求永远无法被机器取代——陪伴聊天、情绪疏导这类情感层面的关怀。”他相信:“智能设备再好,终究是工具,护工与老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才是养老服务的灵魂。”
(本文作者为北京工商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