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了解自己|自动化思维:大脑里的“快捷方式”

2025-07-09 20:32

作者 韩明丽

“我肯定做不好这件事”

“我又搞砸了,我真是没用”

“都是一帮傻瓜,我没法跟他们配合”

这些念头是否时常不受控制地在脑海中涌现?它们像循环播放的录音带,在面对挑战、社交场合,甚至日常时刻不断重复。心理学上将其称为“自动化思维”,这些快速且未经思索就出现的负面想法,如同思维里的“病毒程序”,悄无声息地左右着我们的情绪与行为。

今天,我们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出发,看看如何识别并干预这些自我否定的思维循环,重新夺回对思维的主导权。

自动化思维:大脑里的“快捷方式”

自动化思维是大脑在特定情境下自动生成的想法,具有无意识、快速,并且情绪色彩浓烈的特点。为了节省认知资源,可以类比为电脑的“带宽”,大脑会形成固定思考模式作为应对各种情境的“快捷方式”。然而,当负面的自动化思维模式长期存在,它就如同埋在大脑里的病毒文件,把我们引向越来越消极的方向。

比如,当接到新项目任务时,大脑可能立刻产生“我肯定做不好这个项目,上次我就搞砸了”的想法,随之而来的是焦虑、沮丧的情绪,最终导致拖延、回避等行为,使得项目表现不佳。这种情境触发思维,思维引发情绪,情绪驱动行为,行为又改变对情境的体验,进而强化原有思维的过程,形成了“认知情绪行为三角形”,不断循环往复。

用思维记录表捕捉无意识的念头

干预负面自动化思维的首要一步是觉察。但是由于思维大多处在无意识状态,就像我们很少留意自己的呼吸一样,也很少留意到这些念头,所以需要借助一下小工具。思维记录表能帮助我们把无意识思维带到意识层面,被我们看到。

当我们察觉到特别强烈的情绪,比如焦虑、沮丧、愤怒出现的时候,就可以拿出准备好的笔记本或者手机收藏里的笔记功能,记录当时的情境,努力回想并写下脑海中快递闪过的想法,用打分的方式标记情绪和情绪的强度,同时记录随后的行为反应。

当你坚持记录一周左右,就会惊讶地发现,某些负面思维模式频繁出现,成为心理的“固定节目”。比如,被领导要求修改方案时,可能产生“我肯定做不好,领导对我失望了”的想法,伴随沮丧、焦虑情绪,进而出现拖延修改、反复检查的行为;朋友聚会迟到时,会觉得“他们一定觉得我很不礼貌”,感到羞愧、紧张,于是过度道歉、回避眼神接触 。

认知改写:重塑理性思维

识别出自动化思维后,需要用更理性、平衡的思考方式替代它们,有这样几种常用的的认知重构技术。

一是证据检验法。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是否有更合理的解释?当产生“我肯定做不好这个项目”的想法时,支持证据可能是上次类似项目遇到困难,但反对证据有完成过其他项目并得到肯定、具备相关经验和技能等,由此得出更合理的想法:“这个项目有挑战性,但我有能力和资源去应对。上次遇到的问题这次可以提前预防”。

二是去灾难化法。我们需要思考,最坏的情况真的会发生吗?如果发生了,我能如何应对?这个结果真的有我想象的那么可怕吗?比如,当担心“如果我在会议上说错话,大家一定会觉得我很蠢”时,通过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最坏的情况可能只是有人注意到,但不会所有人都关注;应对方式可以是事后澄清或者道歉;并且现实中人们通常更关注他们自己,不会过度解读别人的言行。

三是思维替代法。这个方法要求我们主动寻找其他解释或想法,来替换当前的消极想法。比如,想象一下,如果十年后再回看这件事,那时我会作何感想?再比如,假如这件事情发生在朋友身上,我会如何劝说他?又或者,想到身边一位自己特别敬佩的人,倘若这件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他会如何看待,又将如何行动?

培养新思维习惯,实现长期改变

干预自动化思维是一个持续练习的过程,就像是锻炼肌肉,新的思维模式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稳固。我们可以定期复习自己的思维记录,识别重复出现的负面思维;创建“思维急救包”,准备一些理性回应,负面思维出现时随时使用;在手机或工作区域设置提醒,帮助在情绪波动时觉察背后的消极思维;与信任的朋友或心理咨询师讨论思维模式,获取外部视角。

了解并干预自动化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对自己保持诚实与好奇,既不苛责负面思维,也不盲目接受。借助心理学提供的工具和方法,我们能从被思维“牵着走”,转变为主动观察、评估和重塑思维的参与者。产生负面自动化思维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倾向,真正的成长在于学会与之和平共处,并选择更平衡、更有益的回应方式。

从现在开始,当自我否定的声音响起时,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个想法真的准确吗?有没有其他可能性?”这小小的觉察,或许就是改变的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