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发现自己总在重复某种“命运”?明明机会就在眼前,却下意识退缩;别人一句无心之语,就能让我们整夜失眠。这些行为背后,藏着一套在童年时期写下的“人生剧本”——核心信念。
咨询室里有不少类似的来访者,从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照见自己某些核心信念是如何形成的。
12岁的小林跟着父亲转学后,成了校园霸凌的目标。他哭着向老师求助,却只得到“别小题大做”的回应。从那以后,他的世界仿佛安上了“警戒线”:走路总贴着墙角,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连买杯奶茶都要反复确认店员的语气。这种“世界充满危险”的核心信念,像无形的玻璃罩,将他困在自我保护的壳里。
KK原本是个对朋友对爱情都极其信任,全情投入的姑娘。但是某天,她发现相恋数年的男友竟然劈腿了,并且对方竟然是自己的发小、好闺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值得信任!”KK的核心信念从那件事上彻底改变了。
核心信念就像住在心里的“导演”“说戏的”那个人,决定着我们如何解读生活中发生的一幕幕场景。那些在童年时期,甚或青少年时期经历的重大事件,尤其是没能被及时和妥善处理的创伤,往往成为负面核心信念的“铸造厂”。当孩子反复经历被否定、被抛弃、被伤害,就会逐渐形成对自己和世界的负面认知。这些认知像种子一样深埋在心底,在未来的人生里不断生根发芽。
常见的自我束缚脚本:7种负面核心信念
这些负面核心信念看似隐秘,却在生活中留下明显的痕迹。
比如,有的人总觉得自己注定失败,遇到竞争就放弃,还没尝试就断言“我肯定不行”。这往往源于早年时期被反复否定,或者反复挫败形成的“习得性无助”。有的来访者说,我一沮丧的时候,脑子里就会出现那句伤人的话—-“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甚至那种不屑眼神和“失望”的语气,都像钉子一样钉在心里。
有的来访者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不配被爱,即便有人靠近,也会下意识推开对方,总觉得“TA早晚会离开”。这种想法大多来自成长中情感需求长期被忽视,或者情感被背叛,被辜负,被伤害。让Ta失去了安全感和基本的信任感。
被“我必须完美”困住的人,会陷入无尽的自我苛求。他们可能会熬夜反复修改方案,结果错过截止日期,究其根源,可能是小时候他体会到父母把成绩、表现当作爱的重要条件,甚至说出“考不到前三别叫我爸/妈”这样的话,让孩子形成了错误信念。
曾被信任的人背叛的人,比如好友泄露秘密,容易形成“我不能相信任何人”的核心信念。他们不敢分享心事,在恋爱中也会不断试探对方,很难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
那些总说“我的感受不重要”的人,总是优先满足别人,压抑自己的需求。这背后,或许藏着童年时的委屈——哭闹时被呵斥“别矫情”,久而久之,就学会了忽视自己的感受。
过度依赖他人,大事小事都不敢自己做决定的人,往往有着“我是弱小无力的”的核心信念。成长过程中,他们的问题都由父母代劳,从未有过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才会产生深深的无力感。
经历过重大惊吓事件,比如车祸、暴力冲突的人,容易觉得“世界太危险”。他们不敢尝试新事物,总担心“万一出事怎么办”,时刻处于紧张和防备之中。
改写人生剧本的3个自救指南
如果察觉自己或身边的人正被这些 “心理咒语” 困扰,并且负面情绪已经严重到影响生活,比如长期失眠、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学习,那么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正如身体受伤需要医生诊治,心理创伤同样需要专业的疗愈。
如果社会功能基本正常,以下几种方法也能助力我们实现 “自助” 甚至 “助人”。
1、做自己的“记忆侦探”。准备一个笔记本,当负面情绪突然涌上来时,立刻记录三个问题:现在发生了什么?(具体场景)脑海中闪过什么念头?(如“他们肯定在议论我”)这种感觉以前出现过吗?(回忆类似情绪的童年场景)。通过这种方式,你会发现当下的情绪反应,常常和童年经历紧密相连。比如总是觉得“同事针对我”,可能源于小学时被同学孤立的记忆。
2.、用“事实法庭”挑战偏见。当负面信念冒出来时,想象自己是法官,正在审理一个案件。你需要拿出证据来证明或反驳这个信念。我们下面要做的先是进行“证据收集”,写下所有能支持或反对该信念的事件。比如“我不配被爱”,可能发现朋友经常约自己吃饭、家人会关心自己,这些都是反例。再一个就是充当辩护律师,假设你的好朋友有同样的想法,你会如何开导TA?用这些话反过来安慰自己。
3、编写新的人生台词。把旧信念转化为更积极的版本,每天进行“心理彩排”:将“我肯定会搞砸”改成“我可以从错误中学习”;把“没人在乎我”改成“我值得被认真对待”。每天花5分钟,想象自己按照新信念行动的场景。比如想象自己自信地在会议上发言,感受那种从容的状态。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曾经受伤的小孩,而改写核心信念的过程,就是用现在强大的自己,去拥抱和治愈过去的伤痛。当我们开始质疑那些默认的“人生剧本”,就已经迈出了打破循环的第一步。从今天起,做自己人生的编剧吧,你值得拥有更自由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