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亿理财市场“二八分化”加剧:中小银行如何破局“牌照荒”?

2025-07-11 16:44

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扩容成行业焦点。我国已设立32家理财子公司,涵盖主要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多类机构。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规模达30.97万亿元,固收类产品占比超七成。

业界关注剩余中小银行能否进入扩容范围、扩容标准如何设定。金融界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国汪等专家认为,理财业务对银行不可或缺,未来需按风险管控能力、业务规模等标准推进扩容,中小银行可联合设立,且需结合市场走势应对挑战,促进行业稳健发展。

理财业务或成中小银行提升竞争力必要手段

据金融界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国汪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设立的理财子公司,其发起机构涵盖主要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部分城商行,另有1家由农商行发起设立,以及2家合资理财子公司。在此基础上,理财子公司是否进一步扩容、扩容标准如何设定等问题,备受剩余银行业金融机构关注。

从理财业务的本质来看,它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要的抓手、产品和服务,对绝大多数银行而言不可或缺。陈国汪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产品单一且同质化严重,除存款外,缺乏更优质的金融产品,尤其是在中长期存款之外,难以找到匹配的产品服务客户,而理财业务不仅关乎银行资金流动性,更影响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中小银行来说更是必要手段。

银行理财子公司仍有扩容空间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4.23万只,存续规模达30.97万亿元,较去年年底增长3.4%,虽较去年同期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合理区间,表明银行理财市场依旧保持着稳健扩张的态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理财业务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了理财子公司扩容的必要性。

产品结构方面,在总计存续规模达30.97万亿元的理财产品里,非现金管理类的固收产品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存续规模达到23.4万亿元,占比75.57%。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存续规模为6.85万亿元,占比22.12%。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占比2.08%,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占比0.09%,两者存续规模总计0.67万亿元。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规模占比仅为0.05%。混合类、权益类产品整体占比低是供需双方共同选择的均衡结果。从需求方看,投资者风险偏好保守,更青睐低风险、收益稳定的固收类产品;从供给方看,银行理财子公司在权益类资产投资经验和能力上相对欠缺,投研体系短期内难以完善,导致相关产品数量少,投资者选择范围有限。

对于下一步扩容的考量标准,陈国汪认为监管部门主要关注几个方面。首先是风险管控能力,银行需具备相应实力,监管评级较好的银行更具资格,这是综合评定银行稳健性的重要体现。其次是业务规模,从国际和国内实践来看,理财业务规模需达到600亿至1000亿左右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这是避免子公司成为高风险机构的重要门槛。此外,人才结构、科技能力和制度建设等也是综合性考量因素,因为理财业务作为资管业务,市场化程度高,与传统银行业务差异大,需要专业人才和强大科技支撑。而当前产品结构中固收类占主导的情况,也对理财子公司的投研能力、人才储备等提出了特定要求,在扩容过程中,这些因素需与产品市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考量。

专家建议中小银行联合组建理财子公司

目前,32家理财子公司多为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所设,剩余中小银行在规模等方面往往难以达到设立门槛。对此,陈国汪提出联合申请组建的方式。他认为,当前市场仍能容纳更多理财子公司,未来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设立,例如按业务条线在一省设立城商行、农商行各一家;对于经济金融规模较小的西部省份,如西藏、青海、宁夏等,可考虑多省联合设立。设立数量应依据当地实际经济经营情况确定,不搞一刀切。

今年下半年银行业将面临降息压缩收益与估值整改的双重压力。为此,银行理财子公司正从产品创新与策略优化两方面积极应对:一方面,推进低波动稳健产品与多元主题产品并行;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权益类资产、衍生品配置等方式提升收益。

陈国汪强调,未来理财子公司的扩容是一个较为急迫的问题。若不扩容,剩余中小金融机构将缺乏理财业务这一重要抓手,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力受损。为增强中小银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应推动理财子公司进一步扩容,并根据各省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推进,以促进金融市场和中小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陈国汪认为,随着理财子公司的有序扩容,行业将更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当前固收类产品占主导的格局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随着更多具备专业能力的理财子公司加入,尤其是中小银行通过联合设立等方式参与进来,将为市场带来更多元的产品创新动力。同时,在扩容过程中,需时刻关注风险管控,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稳步推进,确保行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保持健康发展态势,真正发挥理财业务对银行业和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来源:金融界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