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金融聚能 智汇山城”——AI领创企业重庆行暨西部金融中心之夜活动在重庆两江新区举行。近年来,重庆依托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先发优势,涵盖普惠金融、安全风控、消费者权益保护,客户服务等全链条业务环节的AI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推动人工智能与金融深度融合取得实质性突破。
作为活动平行会场之一,2025具身智能生态大会以“具身时代·向智而生”为主题,探讨具身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前景。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到2027年,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持续完善养老金融相关政策,促进中国式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性前沿方向,“具身智能”已成为驱动产业变革、重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核心力量。这一前沿技术在今年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成为驱动经济新动能的核心力量之一。
大会汇聚政产学研各方力量,通过政策解读、学术研讨、成果发布等模块设置,系统探讨了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等前沿AI形态)的生态构建及其与金融服务的融合,尤其是赋能养老金融服务、共同构建养老金融综合服务生态圈的探索与实践,为破解养老金融大文章、促进中国式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动力;现场也展示了轮式机器人、仿生人形机器人等生动的智能科技表演,为金融科技注入“活灵活现”的智能元素。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理事长宋显珠致辞。他表示,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市场。随着技术和产品成熟度的快速提高,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在进入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中国银河证券研报指出,养老领域正成为具身智能技术落地的关键场景。研报认为,中短期内,机构养老、陪伴机器人等场景将率先实现商业化突破。这一判断与重庆的实践形成呼应——马上消费研发的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裴裴”已在重庆第一社会福利院试点落地,兼具情感陪伴与金融教育功能。
养老需求催生具身智能新机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亿,占总人口22%,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4年12月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快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这一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形成合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指出,中国正加速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的“断崖式”变化对传统养老体系提出严峻挑战。养老金融作为新兴领域,与区块链、具身智能等前沿科技的交叉融合,成为金融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他建议,可以运用AI反诈技术(如具身智能语音识别)构建防骗屏障;金融支持综合型“为老”服务需保持社会公益的平衡,方能保持可持续性。
会上,《智慧养老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基于情感陪护养老的探究》(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显示,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银发浪潮”正深刻重塑社会结构与养老模式。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智慧养老已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路径,它不仅是智能设备的简单叠加,更是科技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通过情感计算、大数据预测、社区互联等创新手段,智慧养老正突破传统养老的物理边界与服务范式,构建全场景关怀生态。从精准识别老人未言明的情绪需求,到主动构建社区化养老支持网络;从缓解空巢孤独的智能陪伴,到促进代际共融的数字桥梁, 技术正在重新定义“老有所依”的内涵。在这一进程中,如何让人工智能的精准性与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共振,如何让技术赋能与伦理约束平衡,将成为智慧养老持续演进的核心命题。
政策与金融助力具身智能养老落地
政策与金融的支持为具身智能养老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6月9日,工信部、民政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2025—2027年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工作。这为具身智能养老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梁超表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责无旁贷。重庆金融监管局深入落实《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先后推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22条”举措、支持专精特新企业“13 条”措施等一揽子政策举措,助力全市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科技赋能金融创新也成效显著,重庆金融监管局推动辖区金融机构不断夯实金融创新的科技底座,前瞻性探索金融数字化发展路径,大幅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信贷可得性。“金融+科技”已经取得丰富的应用成果,并将迎来更加广阔的融合发展空间。
他表示,科技是金融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金融服务的重要目标,重庆将继续推进金融与科技两大要素深度融合,深入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金融+科技”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新路径,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金融力量。
政策层面,工信部、民政部联合开展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为技术商业化提供验证场景。市场端,马上消费等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技术突破。由马上消费自主研发、全国首款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裴裴”试点落地重庆第一社会福利院,在满足老年群体情感陪伴需求的同时,创新金融教育方式方法。
马上消费董事长赵国庆表示,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数字金融机构,马上消费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金融、科技融合发展,以 AI 科技为突破口,从情感陪护、创新金融科普教育等角度,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通过技术创新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传递金融温度。
具身智能养老的未来展望与挑战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COO李春枝预测,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在2035年达到万亿级。随着标准体系建立和开源生态完善,具身智能技术有望深度重塑养老产业格局。
但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标准化和合规性。不同厂商生产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往往采用不同的技术 标准和通信协议,导致系统集成困难,数据难以互通共享。例如,目前养老监测产品种类繁多,在数据接口、功能定义、安全标准等各异,导致产品之间兼容性差。
其次,智慧养老传感网络、智能硬件、养老平台需要持续采集老人的健康数据、行为习惯、语音视频等个人数据,若过度采集,抑或模型开发、应用环节未对个人隐私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会严重危及老人隐私安全。
此外,价格接受度是智慧养老服务普及的关键指标。《中国城市老年人健康需求与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研报告》显示, 64%的老人愿意尝试家庭服务机器人,其中65%的老人购买预算在1万元以内。对于AI陪伴机器人,虽只有6%的老人愿意尝试,但价格接受度多在2000元以内。
从长期发展来看,具身智能技术在面向机构(to B)的应用场景中,其市场爆发可能早于面向家庭(to C)的消费市场。银河证券的研报指出,通过在机构端率先形成规模效应,再逐步向家庭场景渗透,是一条具有可行性的发展路径。然而,最终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普惠化的服务体系,这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各方主体进行协同攻关和技术突破。
当前,具身智能在养老领域的探索,本质上是技术对人文关怀的一种重新定义。当机器人不仅能完成端茶送水等基础任务,还能识别并响应老人的情绪波动时,这或许正标志着一场关于“老有所依”的深刻变革正在发生。重庆的“金融+科技”模式为此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样本,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推动前沿技术从试点案例向普惠服务转化?这不仅涉及商业逻辑的考量,更是对科技向善理念的一次终极检验。在应对老龄化挑战的过程中,具身智能或许只是起点,但它已经为“银发经济”的未来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