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银行理财规模环比下降超9000亿元——这是银行上半年考核之际,受理财回表等因素交织影响,理财市场正在发生的事情。
据券商中国记者独家汇总产品规模排名前14理财公司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14家银行理财公司合计规模达22.96万亿元,较今年5月末下降约9500亿元。从而导致今年以来14家理财公司整体的规模增量回落至约5300亿元。另据普益标准,全市场口径下的理财存量规模在6月末下降至31万亿元,较上月回落约0.3万亿元。
具体来看,上述14家理财公司6月份规模减少,主要是因为现金类产品流失较快:环比下降超5500亿元,较年初下降约8000亿元。
展望后市,跨过年中时点后,7月份理财市场规模或将迎来快速回流。据华西证券预计,7月回升幅度或像此前一样,维持在万亿级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增量结构和基本面都有亮点:今年以来,现金类理财产品规模持续下滑,固收类产品仍是主要增量来源;同时,年内理财公司明显加大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纷纷布局被动指数ETF资产。就在近期,工银理财、中邮理财宣布已参与多家港股上市公司IPO基石投资,光大理财也在6月参与A股IPO上市公司的网下打新,并成功入围有效报价。
万亿级理财公司增至14家
近日,券商中国记者根据独家数据测算,市场规模排名前14的银行理财公司的产品总规模6月份单月减少约9500亿元,单月降幅约4%,主要因银行理财季末回表所致。
华西证券分析师刘郁研报观点认为,今年理财资金季末回表压力可能弱于季节性规律。从两方面可以印证这一判断:一是季末理财在二级市场仍维持大额净买入;二是本轮季末银行融出维持年内相对高位,存单发行价持续向下,或反映季末因各项指标压力可控,母行回表诉求可能不高。
以具体理财公司的规模变化来看,回落幅度较大的机构主要来自于四大行旗下的理财公司,其中农银理财、工银理财、中银理财单月降幅均超千亿元,建信理财单月降幅也接近千亿元。此外,平安理财、招银理财单月回落规模约800亿元。14家理财公司中,仅有中邮理财、华夏理财6月仍维持净增长。
虽然主要理财公司单月规模有所下降,但从今年上半年来看,银行理财市场总体维持净流入。据券商中国记者测算,上述14家公司上半年合计增长超5300亿元,其中光大理财增幅超2000亿元,中邮理财、信银理财和华夏理财增幅均超15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产品规模持续增长,时隔5个月,万亿规模理财公司阵营再添新成员:华夏理财在6月份突破1万亿元关口,万亿级理财公司扩容至14家。
展望后市,7月份理财市场规模或将迎来快速回流。据华西证券研报分析,7月理财规模通常呈现季节性扩张特征,且增幅往往高于前月回表幅度,历史上7月增幅普遍维持在1.4万亿元至2.2万亿元之间。该机构预计,本次回升幅度或基本维持在1万亿元以上。
现金类理财年内缩水近8000亿元
从银行理财细分品类上看,今年上半年现金管理类产品,或因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大额存单收益率下降等因素影响,该产品年内缩水明显,其中6月份降幅较为显著。据普益标准数据,今年6月现金管理类产品年化收益率仅为1.43%,低于纯债类产品年化收益率约1.18个百分点。
券商中国记者据独家数据测算,上述TOP 14的理财公司6月现金类产品规模环比下降超5500亿元,而较年初的规模降幅合计约8000亿元。
拉长时间跨度来看,普益标准监测的现金管理类产品显示,理财市场的现金类产品自2023年11月触及约8.7万亿元的高点之后,便开始下滑,经过一年半的调整后,市场存量规模已降至6.9万亿元附近,“缩水”约1.8万亿元。
固收产品方面,今年6月由于股债“跷跷板”效应,权益资产表现相对更好,而纯债资产收益率则维持小幅震荡,因此相关固收产品的收益率发生波动。
据普益标准发布的6月数据,开放式固收理财平均兑付收益率达2.73%,环比上涨7BP,超出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4BP;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平均兑付收益率为2.78%,环比下跌3BP,且落后平均业绩基准16BP。
普益标准分析认为,这一反差源于持仓结构与市场行情的适配性差异。开放式产品凭借灵活申赎机制,精准捕捉债市波段行情,通过增配中短端利率债及信用债并交易资本利得,在低票息环境中实现收益;而封闭式产品受制于持有到期策略,其重仓的1—3年期信用债涨幅微弱,此外6月恰逢理财估值整改“年中考”,进一步限制了封闭式产品缓冲市场波动的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