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实习生 张跃然/文 7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介绍“十四五”时期商务高质量发展成就。王文涛表示,“十四五”这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商务发展顶住多重冲击,经受历史考验,消费、外贸、外资、对外投资合作等主要目标指标进展符合预期,重大任务顺利推进,商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
对于商务发展热点问题,王文涛作出了回应。
国内消费市场活力迸发
“十四五”末期国际经贸形势复杂化及中国经济对出口的相对依赖问题受到关注。商务部在“十五五”期间将采取哪些重点措施刺激国内消费?
王文涛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处于人均GDP从1万美元迈向2万美元的关键发展阶段。此阶段消费需求加速分化、结构加快转变,这一特征在“十四五”期间持续,并将在“十五五”时期,至少前期延续。期间消费领域呈现新变化与新亮点,符合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律。过去五年,商务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形势,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推动国内消费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潜能不断释放,有力支撑国内大循环。
王文涛阐述了“十四五”时期消费市场的四大变化与亮点:
第一是“扩容”,超大规模市场体量持续扩大。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零总额)由2020年的39.1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48.3万亿元,年均增长5.5%。从绝对值看,中国社零总额约为美国的80%;按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计算,则已超过美国,约为其1.6倍。预计2024年全年社零总额将突破50万亿元。多个细分领域规模位居全球首位,如连续12年全球第一的网上零售额,以及汽车、空调、洗衣机等产品销量。14亿人口的巨大基数奠定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基础。
第二是“提质”,品质消费广泛普及。居民生活从满足基本需求向追求高品质转变。在商品消费方面,系列支持政策如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效促进了智能、绿色消费升级,提升了生活品质。2024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2020年增长5.4倍,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50.2%。截至2024年上半年,“以旧换新”政策带动销售额2.9万亿元,惠及消费者约4亿人次,成为广受欢迎的惠民政策。在服务消费方面,“十四五”期间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2020-2024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增速快于商品消费。家政、健身、旅游、美容、教育、医疗等服务消费在家庭支出占比显著提升。当前主要矛盾在于优质服务供给相对短缺。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外扩大开放,增加优质服务引进;对内放宽限制,推动“1+N”系列政策支持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开展提质惠民行动,丰富健康、养老、家政等细分领域供给。此项工作将在“十五五”期间延续。
第三个是“焕新”,新型消费亮点纷呈。通过实施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老字号创新发展和新中式服装如汉服、“马面裙”、文创优品、特色国货“潮品”畅销海内外。同时,积极发展数字消费、品质电商,培育首发经济、“人工智能+消费”、“IP+消费”等新增长点。智能家居、潮玩经济如谷子经济、盲盒等新潮流消费模式日益兴起。
第四个是“开放”,国内外市场联动互促。一方面,更多优质商品服务进入了中国,我们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特别是连续举办进博会和消博会,2021-2024年累计进口消费品7.4万亿元,中国市场为全球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便利国际游客来华旅游购物。实施“购在中国”活动并优化离境退税政策,2024年入境游客总花费达942亿美元,增长77.8%,有效将“中国游”流量转化为“中国购”增量。
展望“十五五”,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及消费市场潜力大、韧性强、活力足的特点没有改变。商务部计划在总结“十四五”经验基础上,将行之有效、广受欢迎的政策举措转化为常态长效政策。王文涛指出,“十五五”还面临着非常严峻复杂的形势,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商务部会因时因势提出一些新的应对政策,因时因势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激发商品消费发展动能,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放大新型消费带动效应,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做强国内大循环。
中国外贸展现强劲韧性与高质量发展动能
王文涛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外贸面临“风高浪急”的外部冲击与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各方协同努力下,多次果断出台稳外贸政策,中国外贸成功实现逆势增长,贸易强国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王文涛用三个字来概括发展与成效:
第一个关键字是“大”,贸易大国地位巩固。货物贸易总额连续跨越5万亿美元和6万亿美元台阶,2024年达到6.16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32.4%,连续8年稳居全球首位。服务贸易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二。中国作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不仅为全球提供了优质产品与服务,也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在进口方面,中国内地及香港货物进口占全球份额约13.3%,与美国的13.6%基本相当,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是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中国主动扩大开放,连续7年成功举办进博会,设立43个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并对最不发达国家和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零关税政策,使中国大市场持续成为世界共享的机遇。外贸经营主体活力增强,2024年有进出口实绩企业近70万家,民营企业出口占比从2020年的56%显著提升至64.8%。
第二个是“强”,贸易强国建设步伐加快。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贸易强国“三大支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均得到有力夯实。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含金量”“含新量”持续攀升,2024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18.2%。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2.7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67%。服务贸易实现创新突破,首次对跨境服务贸易实施负面清单管理,2024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额较2020年增长38%。数字贸易发展动能强劲,通过完善支持政策与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2024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额较2020年增长近四成。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数贸会等国家级展会平台支撑了贸易强国的“三大支柱”,更好地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第三个关键字是“韧”,外贸韧性和抗冲击能力显著提升。面对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中国外贸展现出强大韧性和适应性。国际市场布局持续优化,多元化成效显著:东盟连续5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5年上半年贸易额同比增长9.6%;2024年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比重已超过50%;对美出口占我国出口比重从2020年的17.4%下降到2024年的14.7%,上半年对美出口下降9.9%,但整体出口增长7.2%,“一增一降”,实现“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积极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妥善应对经贸摩擦,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贸易安全。外贸企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加快产品转型升级,特别是提高科技含量,同时努力开辟新市场、新渠道,而且创新了很多新模式。我国外贸产供链更趋完备、灵活和高效,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也更强,可以说底气更足。
展望“十五五”, 商务部将更大力度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持续壮大创新动能,在稳定出口的同时着力扩大进口,加强国际合作,增强贸易韧性,努力构建开放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贸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