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长护险:以制度完善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2025-07-25 08:06

7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一组数据:“十四五”期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2024年度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13.27亿人;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医疗救助每年资助参保约8000万人;职工和居民住院费用目录内基金支付比例稳定在80%和70%左右;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和普通门诊费用统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深入推进,参保覆盖近1.9亿人。

在基本医保为群众提供坚实医疗保障的同时,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长期护理需求挑战,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是为因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生活无法自理,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人提供经济保障的保险,被称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险种之后的社会保险“第六险”。在老龄化加剧背景下,长期护理需求上升。同时,随着中国家庭小型化趋势的深入,传统的家庭内部代际照护的模式难以为继,推动了长护险行业的发展。

2016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截至2024年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覆盖全国49个城市,部分城市在试点过程中不断扩大保障范围。例如,宁波在2023年1月1日起,将全市参保人都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在浙江省内率先实现长护险区域、人群全覆盖,城乡、身份无差别。成都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已实现全民覆盖,保障范围由重度失能人员扩展到中度失能人员 。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在推开过程中,主要面临三大问题。

首先,长期护理制度设计碎片化,缺乏统一规范。目前,各试点城市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范围、保障对象、筹资渠道、待遇支付等关键制度设计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参保范围方面,部分城市仅覆盖职工医保参保人员,而另一些城市则将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也纳入其中;保障对象上,有的城市聚焦重度失能老人,有的则将中度失能老人一并纳入。例如重庆、天津等14个试点城市主要以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作为覆盖对象,而长春、南通等城市保障范围更广。这种碎片化的制度设计,不仅增加了制度整合的难度,也不利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推行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筹资压力大,账户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试点地区绝大部分的长期护理保险筹资都来自医疗保险基金划转,在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压力逐步增大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基金面临不可持续风险。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部分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基金账户依然内嵌于医疗保险基金账户当中,尚未实现单独建账和分账核算。长护险账户管理与其他社保账户衔接不畅的管理短板也削弱了制度的可持续性,需要健全账户动态监管机制。

第三,护理服务供给不足,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化护理人员短缺是长期护理服务面临的一大难题。《2022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显示,49个试点城市中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人数共有16990.2万人,享受待遇人数120.8万人。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7679个,护理服务人员33.1万人。

由于专业护理人员匮乏,许多家庭不得不依赖亲情照护,但亲情照护存在护理质量难以保证、家庭负担沉重等问题。在试点城市中,天津、南宁、东营、徐州等地相继开启了亲情照护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专业性不足、负担过重、护理质量难以评估等问题。

此外,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外流,长期护理服务人员稀缺,加之薪酬待遇、工作条件等因素,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护理人员,导致农村地区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规范,明确参保范围、筹资机制、待遇标准、服务内容、失能评估标准等核心要素,确保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在总结试点城市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医疗资源等差异,制定具有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为各地制度实施提供明确方向。同时,鼓励各地在统一框架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创新和调整,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求。

同时,针对长期护理服务领域专业人才短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需双管齐下破解困局。

一方面要加大对护理人员的系统性培养力度,支持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增设长期照护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优化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具备医疗护理、康复辅助、心理疏导等综合能力的专业长期照护师,进一步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和薪酬保障机制,提升行业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护理服务机构的全流程监管,建立严格的准入标准、动态评估和退出机制,统一服务流程与质量规范,通过定期考核、第三方评估、公众监督等方式,倒逼机构提升服务水平,确保为失能人员提供专业、安全、可靠的护理服务。

长护险制度的完善,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守护亿万家庭幸福的民生工程。既要通过全国统一的制度框架筑牢公平底线,也要为地方探索留出弹性空间。既要构建多元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夯实物质基础,也要通过人才培养与服务监管提升保障质感。唯有如此,才能让长护险从试点推开转变为成熟的长效运行机制,实现“老有所护”的民生愿景。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