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至11日,17家国内车企集体对外承诺:自当日起,对供应商的账期不超过60天。
这一罕见的行业联动,被视为改善汽车供应链付款周期、缓解零部件企业现金流压力的重要举措。两个月后,8月11日,工信部相关部门公布了最新进展:一汽集团、广汽集团、赛力斯集团已率先兑现承诺,其他车企正陆续推进。
承诺的出发点,在于缓解长期存在的账期过长问题。中国汽车产业链长、环节多,尤其在零部件供应端,中小企业往往议价能力弱,资金周转压力大,延迟回款可能直接影响研发、生产甚至生存。在央视《新闻1+1》节目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强调,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汽车产业的“筋骨血脉”,也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央企、国企及部分大型民营车企积极响应,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是维护企业形象的需要。缩短账期不仅有利于供应商,更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产业生态。
在已兑现的三家企业中,普遍采取了资金与流程并行的改造方式。资金端,通过加快整车销售回款、优化内部资金调度、动用备用信贷额度,为提前支付供应商款项腾出流动性。流程端,则对供应商付款的内部环节进行重构,包括加快验收与质检节奏、优化上线审批链条、调整供销合同条款等,确保制度上能够支撑60天内付款的目标。这类改造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尤其在大型集团内部,财务、采购、法务与业务部门需要同步调整原有规则。
多数车企在新订单上已执行60天账期,但存量订单的调整相对谨慎。央企如东风、长安,国企如上汽、北汽,民营车企如吉利、长城,以及新势力理想、小鹏等,都在推进这一目标。对它们而言,最大挑战是现金流与合同周期。一方面,缩短账期意味着现金流出提前,对销量存在波动或正处于扩产阶段的企业,资金安排需要重新匹配;另一方面,跨年度、跨批次的存量订单往往合同条款已定,涉及供应链多级节点,需要逐一谈判修改,短期内很难完全覆盖。
账期改革的另一道难关,是防止“隐形账期”,即在合同上承诺缩短付款周期,但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延后验收、拖延审批等方式推迟付款。许海东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合同中明确付款节点,并确保流程清晰透明,让供应商能够准确预期到账时间,从源头上减少摩擦与不确定性。这不仅关乎执行力,也直接影响供应商的生存环境。
对于中小零部件企业而言,缩短账期是一种直接利好,但提升自身能力仍是长期生存的根本。许海东建议,中小企业应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在某一细分领域形成技术或工艺优势,同时在质量控制与成本管理方面建立壁垒,从而与整车厂形成互补关系。只有在技术、质量、成本等核心环节具备不可替代性,才能在供应链体系中争取更多话语权。
下游经销商的角色也不容忽视。作为整车厂与终端市场的连接点,经销商承担着销售、售后、维修与信息反馈等职能。它们的资金状况同样受到账期调整的间接影响。车企在落实60天账期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经销商的现金流压力,避免将资金占用从供应商端转移到渠道端,造成新的负担。
从行业视角看,率先兑现承诺的一汽、广汽、赛力斯,正在为市场提供可参考的执行样本。通过资金调配和流程再造,这些企业证明了缩短账期在技术上可行、在管理上可控。若这一模式能够在更多企业中复制推广,将显著改善供应链上下游的资金占用状况,缓解中小供应商的现金流风险,增强整个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不过,要让60天账期成为行业普遍标准,还需要更多制度化保障。例如,在行业协会或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建立统一的合同范本与账期监管机制,形成公开透明的账期信用记录,让守信企业获得更多合作机会,不守信的企业在产业链合作中面临更高成本。
这场由17家车企共同发起的承诺行动,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链寻求“信用升级”的集体意愿。从资金流的加速,到规则的优化,再到上下游关系的重构,它不仅关乎供应商能否按时收回货款,更关系到整个产业链的稳定与竞争力。在全球汽车产业正面临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压力的背景下,资金效率与合作信任,正在成为中国车企能否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