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讨厌学习时,他的大脑正在发生什么

2025-08-23 11:01

简简周说

当10岁的菲菲把作业本摔在地上时,她大脑中的情绪警报中心——杏仁核正过度激活,发出强烈的危险信号。这瞬间抑制了负责冷静思考与自我控制的大脑指挥部——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这个时候,她很难做出家长所期待的明智行为。不是不想做到,而是做不到。所以,当孩子烦躁地喊出“我讨厌学习”时,不是他“懒”或“不懂事”,站在脑科学的角度,这是他的大脑在发出红色警报。理解这些科学真相,是帮助孩子的第一步。

 

1.为什么孩子一学习就烦躁 

很多孩子都曾跟我说过,“我很想好好学,但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学习的内容就觉得烦躁,看不下去。

”其实,让孩子感觉烦躁的,从来都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压力。

大量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强化大脑杏仁核的敏感度。

就像过度灵敏的警报器,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响个不停,明明没有危险,却把自己累得人仰马翻。

所以,当大脑把“学习”与“威胁”划上等号时, 孩子只要一翻开课本,大脑就会自动报警:“危险!快逃!” 

曾经有个初三的男生,一到考试就肚子疼,甚至干呕。

脑成像显示,当他看到数学题时,他大脑中处理身体疼痛的区域(如前扣带回皮层、岛叶)竟然被激活了。

这从神经科学上证实,他的肚子疼、恶心,并不是装的,而是极度焦虑在身体上的真实表达。这种反应与大脑处理社会排斥和情感痛苦的神经网络被高度激活有关。

神经科学领域的共识是,长期的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过高,还会损害海马体的健康——这是大脑中负责记忆编码的核心区域。

影像学研究证实,持续的高压状态与儿童及青少年海马体体积的缩小显著相关。

所以,当孩子持续在压力中学习时,会感觉自己记忆力越来越差,学的东西总是记不住,而且越是努力,越容易考砸。

这种状态又会进一步加剧焦虑,陷入恶性循环。

孩子越学越绝望,大脑直接“宕机”——也就是进入了保护性停滞状态。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反复的失败经历,会削弱大脑奖赏系统的功能,使负责动机和愉悦的前额叶-纹状体回路活动降低,形成“学习等于痛苦”的神经印记。

这直接破坏了孩子的动机系统。

 

2.重构学习神经回路的关键

孩子过往的一切学习经历和体验,都在塑造着他的学习神经回路。

一味逼着孩子学,只会适得其反。

当家长和老师天天盯着学、逼着学,孩子就会失去学习自主权,大脑负责决策的背外侧前额叶活性也会显著降低。

多项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个体被迫执行任务时,大脑会触发一个由前脑岛(处理冲突和厌恶感)和杏仁核(处理威胁) 组成的警觉网络。

这个网络的激活,会消耗大量的认知资源来处理内在冲突和负面情绪,这样一来,就没有多少心理能量可以用在学习本身了。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内耗大”,还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好消息是,大脑具有终身可塑性。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体验,来帮助孩子重塑积极的学习神经回路。

以下是基于脑科学的3个关键方法。

 

拆解目标,让“大任务”化小

研究表明,可实现的微小目标,能够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如腹侧纹状体),带来成就感,同时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释放。

这是构建和巩固新神经连接的基石。所以,当孩子觉得“必须考90分”压力很大时,就要帮助他把目标转化为“每天搞懂两道题”。

如果背完整本书的古诗压力过大,那就拆解成每天背一首。把任务拆解到足够小,这是帮孩子迈向学习正循环的重要一步。

 

归还学习的自主权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越俎代庖,哪怕父母再有经验,能够帮孩子把一切都安排得很好,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因为这忽略了“自主”的价值。

哪怕只是让孩子自己选择“今天先做数学还是英语”,都能唤醒他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

研究显示,拥有自主选择权能显著增强前额叶与海马体之间的神经同步性,就像提升了两个脑区之间的通信带宽,从而使记忆和学习的效率大幅提高。

这就是为什么内驱力强的孩子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让孩子在学习中持续获得正向反馈

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持续获得正向反馈很重要。

比如,用进度条、星星图表、成就罐等可视化工具,让孩子清晰看到累积的“小胜利”。

例如,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贴一颗星,或是打一个勾。

视觉反馈能强烈激活前额叶皮层,将抽象的努力转化为具体的“战利品”,强化孩子的成就感,巩固“努力有回报”的神经信念。

需要注意的是,在给孩子正向反馈时,要多描述具体的行为和努力的过程,避免很虚、很空的表扬,比如夸 “你真聪明”之类的。

这样的表扬虽然是正向的,但也是一种评价,反而会让孩子更恐惧失败、更不愿意尝试和行动。

 

写在最后

当孩子说“讨厌学习”时,本质是大脑在发出求救信号。

那些摔作业本、拒绝上学的行为,不过是神经防御系统启动的外在表现。理解孩子大脑深处的抗争,我们才能帮助他拆除过度敏感的“威胁警报”,重新构建孩子学习的神经回路。真正的教育不是对抗大脑,而是与神经回路共舞。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