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锐国际段立新:药企招聘迈向“小而精”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8-23 15:37

过去两年,在与药企管理者沟通过程中,科锐国际高级副总裁段立新发现,“寒冬”一词成为他们交流时高频提及的关键词。药企管理者普遍感慨,企业的融资难度持续加大,叠加产品价格管控影响,企业利润空间正快速收窄。

已有29年医药行业综合从业经验的段立新认为,现在市场环境更像是“新黄金时代的清晨”——药企已从疯狂扩张转向“以质换量”,聚焦提升产品创新力和公司的高效管理。不过短期内,全球药企管理者仍能感受到行业调整带来的一丝凉意。

他说:“过去十几年,中国医药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首2010年,中国在全球医药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占比为零,而今年这一数字已变成了约30%。中国医药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在积极适应新环境。”

为具象化地了解药企的市场环境变化,2025年6月,科锐国际对210位不同药企中高级人力资源从业者展开调研,并于8月21日发布《医药大健康人才市场趋势调研》(下称《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显示,药企整体招聘正迈向“小而精”:尽管药企整体招聘依旧未现明显的复苏趋势,总体招聘量级仍有所缩减,但这并非代表药企的止步不前。与先前“大刀阔斧”的步伐相比,药企正采取更为审慎的“小幅迈进”战略,这使得特定领域与特定层级的招聘需求有所上升。

段立新表示,从调研结果来看,医药行业从业者的职业选择更趋求稳。在薪酬期望方面,以往从业者跳槽时通常期望20%—30%的薪资涨幅,少部分人甚至希望达到50%;而此次调研显示,医药行业从业者对薪酬增长的期望已降至10%—20%。更值得关注的是,以往罕见的“为合适机会接受降薪跳槽”现象,如今在部分从业者中已然出现。

|访谈|

经济观察报:如何理解药企招聘的“少而精”?

段立新:关键是药企的增长模式已经发生转变。过去,药企利润空间可观,资金储备充裕,因此有着强烈的扩张意愿,倾向于通过广纳人才来扩大企业规模。然而,近两年来,随着药企面临产品价格管控和企业融资难度等压力,企业整体招聘需求也随之持续萎缩。例如,此前一家大型医药公司动辄每年招聘1000—2000名医药代表,但如今这样的现象已成为过去式。《调研报告》显示,多数药企的招聘总量尚未出现明显回升:43%的企业表示本年度招聘量较上年持平,33%的受访药企表示本年度的招聘总量仍在下滑。此外,超过八成的受访企业表示,今年整体的招聘预算与去年持平或有所缩减。

不过,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药企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环境,包括通过产品创新、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等方式寻求突破。这一系列调整,都对药企的人才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促使其转向招聘“精兵强将”。

近两年来,国内医药龙头企业的招聘策略也顺应了“小而精”的行业趋势。以国内营收规模前五的某制药公司为例,其近两年引进的总经理、首席人力资源官等核心岗位人才,均为具备丰富经验的行业领军者。同时,企业还在积极吸纳与出海、研发创新、合规等领域相关的专业人才。

经济观察报:在“少而精”的招聘环境下,哪些岗位的需求出现较大波动?

段立新:《调研报告》显示,药企后台的职能支持岗和普通医药代表的需求正呈下降趋势。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具备专业化推广能力、学术素养深厚的医药代表以及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需求依旧非常旺盛。整体上,这两类岗位的就业市场已出现结构性过剩,急需人才能力的全面升级。

与此同时,与创新、运营效率提升以及法规监管相关的人才需求持续旺盛,其中包括高水平的新药研发人员、数字化人才、AI(人工智能)制药人才等。《调研报告》中的数据可作佐证:尽管新药开发的早期研究阶段面临多重挑战,但仍有超过20%的企业选择扩大该阶段岗位招聘的范围。而在临床与生产制造领域,这些对企业未来收入有重要影响的核心环节,分别有26%与22%的企业计划扩大相关岗位的招聘规模。

经济观察报:近两年,医药大健康行业从业人员择业心态有何变化?

段立新:从调研结果来看,医药行业从业者更加求稳。面对新的工作机会时,他们会将新公司的稳定性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具体而言,会重点关注企业规模、产品管线、资金状况、企业文化及员工既往流动率等维度。

在薪酬期望方面,以往从业者跳槽时,通常期望20%—30%的薪资涨幅,少部分人甚至希望达到50%。而此次调研显示,医药行业从业者对薪酬增长的期望已降至10%—20%。更值得关注的是,以往罕见的“为合适机会接受降薪跳槽”现象,如今在部分从业者中已然出现。例如,某员工在A公司月薪1.2万元,但工作缺乏稳定性;而B公司虽月薪1万元,却能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与清晰的发展前景,此时员工往往更倾向于跳槽至B公司。

经济观察报:《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下半年招聘总量开始走低,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段立新: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一,药企的融资环境在2023年前后呈现明显差异。2018—2021年期间,药企融资普遍顺畅,资金储备充足;但进入2023年,融资难度显著加大,不少企业不仅难以获得新融资,此前的存量资金也已消耗大半。

在此背景下,药企的经营策略更趋务实,纷纷选择缩减招聘规模甚至裁员。尤其是创新药企业,由于自身盈利能力较弱,运营高度依赖外部融资,一旦资金紧张,往往会优先砍掉部分风险较高的研发管线以收缩成本。

其二,利润空间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招聘动力。过去,药企产品毛利率较高,新增人员通常能直接带来利润增长,因此企业有较强的招聘意愿;但近两年,随着药品价格管控趋严,药企利润快速收窄,新增人员的边际效益大幅降低,甚至可能因人力成本高于产出而成为“亏本买卖”,招聘动力自然随之减弱。

经济观察报:《调研报告》显示,工作经验不足的职场新人(即3年及以下工作经验人才)需求热度平平。对于职场新人的就业,你有何建议?

段立新:近些年,医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表面上看,医药行业似乎出现了应届毕业生供给过剩的情况,但仔细探究能发现,应届毕业生在学校中掌握的能力,与职场实际需求存在脱节。或者说,不少学校并未着重培养学生在企业场景下的生存与成长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药企因考量到培养新人需投入较高的时间与资金成本,开始缩减校园招聘规模。

面对当前的就业环境,建议医药相关的毕业生选择热爱的赛道。医药行业注重长期积累,如果缺乏热爱,很难完成职场长跑并取得突破;其次,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各类机会积累职场经验,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实战能力;第三,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校园传授的知识不仅在广度和深度上难以完全满足行业需求,与市场发展节奏之间可能存在滞后,持续学习是适应行业变化的关键。

经济观察报:越来越多企业采用灵活用工,这也是医药大健康行业的用人趋势变化吗?

段立新:为保持公司结构的灵活性,越来越多医药公司会在部分项目上,采用岗位外包或项目外包的模式。

灵活用工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一方面,针对行政人员、发票扫描人员等一些替代性较强的岗位,药企可以直接采购第三方服务。另一方面,当需要在新领域快速试错时,企业会通过灵活用工方式邀请行业专家提供短期访谈与咨询支持,而非直接聘用技术大牛。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药企提高决策效率,还能显著降低用人成本。

经济观察报:在药企“少而精”的招聘背景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需要作出哪些改变?

段立新:首先,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需要对市场保持高度敏锐度,既要快速捕捉医药企业涌现的各类新技术趋势,也要及时储备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其次,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需要提升运营效率,包括借助AI和数字化的赋能来提高公司内部运营效率。例如,当客户提出岗位需求时,企业能否通过AI辅助,从简历库及其他渠道迅速锁定高匹配度人才,而非依赖人工逐份筛选简历。

第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员工需要深刻理解客户与市场需求变化,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助力客户降低用工风险。这要求企业持续吸纳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从业者,以强化服务专业性。

第四,加大灵活用工业务的投入。当前,越来越多医药企业倾向于采用灵活用工模式,人力资源企业需顺应这一趋势,主动提供服务外包、岗位外包、专家顾问等多元灵活用工解决方案。以科锐国际为例,其目前已有4.5万余名灵活用工人员为不同客户提供服务,未来也将继续深耕这一领域。

经济观察报:接下来,药企“少而精”的招聘趋势仍然会存在吗?

段立新:国内医药研发正在从低端仿制药转向创新原研药。结合国内经济发展态势和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来判断,就短期而言,这种“少而精”的招聘模式,仍将是药企优化经营的最优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