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厌学到复学|10 修复亲子之间的信任裂痕

2025-08-30 08:07

作者 韩明丽

“你根本不知道我有多难!”“说了也没用,你从来不懂我!”

当孩子甩出这样的话时,很多家长感到很受伤,很委屈,明明为他做了那么多,为什么换不来一句理解?

其实,孩子认为家长“不懂”的背后,往往不是认为家长爱得不够,而是倾听得不够——当孩子感觉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总是被歪曲和被忽略,信任的裂痕便会悄悄扩大。

真正的倾听,不是简单的“我在听”,而是用“心”接住孩子的感受,让他确信:“你说的,我真的懂。”这需要层层递进的共情力,从“听到声音”到“听懂情绪”,再到“看见需求”。

一、第一层:停下“评判”,先“接住情绪”

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老师总针对我”,别急着反驳“你怎么总找借口”,也别急着给建议“你应该跟老师好好沟通”。此刻最该做的,是让他感受到“你的情绪被看见了”:

我们可以 用“重复”确认你在听:“听起来,你觉得老师对你有偏见,心里特别委屈,是吗?”

也可以用“身体语言”传递重视:放下手机、蹲下来和他平视,甚至递一张纸巾——沉默的陪伴,有时比语言更有力量。

这一步不需要“解决问题”,只需要让孩子知道“我愿意听你把话说完,哪怕我不认同”。很多时候,情绪被接住了,对抗就少了一半。

二、第二层:穿透“抱怨”,听懂“潜台词”

孩子的话常常像“密码”,表面是抱怨,深层却是他们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

有时候孩子说“作业太多,烦死了”,可能是在说“我觉得压力好大,需要一点休息”;

当你听到他们说“同学都不跟我玩”,可能是在说“我害怕被孤立,想被接纳”。

我们倾听孩子的时候,要多问一句“背后的原因”,但不要用“为什么”,容易引发防御,而是说“能多跟我说说吗?比如,老师哪件事让你觉得针对你了?”

要跳出“对错判断”,去想“孩子说这句话时,心里在渴望什么?”当孩子发现“你能懂我没说出口的话”,才会愿意卸下自己的对抗和防御。

三、第三层:放下“预设”,看见“真实的他”

很多家长倾听时,心里藏着一个“标准答案”:“他说这些,就是想偷懒,或者不想努力。” 但带着预设听,永远看不见真实的孩子。

比如当孩子说“学这个没用”,别急着说“你太功利了”,可以问“你觉得学什么才有用呢?你心里是不是有更想做的事?”——可能他只是对现在的学习内容没兴趣,而非“不想学”。

偶尔我们也可以“自我暴露”来呼应一下孩子的吐槽,比如“其实妈妈小时候也有过觉得老师不公平的时候,当时我偷偷哭了好几回”——用自己的经历让他知道“你不是孤单一个人,这种感受很正常”。

信任的重建,在于让孩子感受到“你接受我的不完美,也尊重我的想法,哪怕我和你的不一样”。

“你从来不懂我”,其实是孩子在说“请你试着懂我一次”。共情式倾听的核心,不是“变成孩子”,而是“走进他的世界,站在他的位置看看”。

当孩子确信“无论我说什么,你都不会否定我、指责我,而是愿意认真听听我的想法,理解我的烦恼”,亲子之间因为“不懂”而产生的裂痕,才能被“看见”的温暖慢慢修复。(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