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厌学到复学|11 家庭系统治疗视角——父母关系如何影响孩子复学

2025-08-31 08:08

作者 韩明丽

在厌学与复学的拉锯中,很多家长容易忽略一个“隐形推手”,就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系统治疗理论认为,家庭就像是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夫妻间的矛盾,冷战或热战,看似与孩子的学习无关,却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最终压力会传导到孩子身上——不少孩子用“不愿上学”的方式,无意识地维系着家庭的平衡,或以逃学玩游戏,交网友逃避弥漫在家中的紧张感。

14岁的小宇在拒学复学之间拉扯几次后,再次拒绝走进校门。妈妈认为,“他就是找借口,明明功课都跟上了,却说在学校‘坐不住’。” 但小宇来咨询室细聊后发现,小宇的“坐不住”,与父母的争吵有很大的关系。

小宇的父母常年因琐事争吵,爸爸常说“要不是为了孩子,早离婚了”;

争吵后,妈妈也经常会对小宇哭诉“你爸根本不关心我们,他在外面有人了。”,爸爸拉拢小宇的方式是经常趁妈妈不在,偷偷塞给小宇零花钱,“别听你娘的话,她整天疑神疑鬼的,就知道一天天的对着我瞎猜疑。”;

小宇上学的时候,父母也会经常因为“谁陪小宇写作业”发生争执,妈妈指责爸爸“不管孩子,当甩手掌柜”,爸爸反驳“你只会逼他,你所谓的管就是控制”。

从家庭系统治疗的角度看,小宇的厌学,其实是一种“被动的忠诚”——当他表现出“问题”,父母的注意力就会从争吵转向“解决孩子的问题”,家庭就能获得暂时的平静;而他“不愿复学”的背后,或许是潜意识里觉得“如果我好了,爸妈就会分开”。

家庭系统中,孩子往往是最敏感的“情绪接收器”。父母之间的消极状态就像家里的Wi-Fi,会通过下面这几种方式干扰到孩子的学习状态。

1. “三角化”:孩子被迫当“裁判”或“调和者”

有的父母,争吵的时候,爱把孩子卷进战争,“你评评理,是不是你爸错了”。这样就会让孩子会陷入两难,孩子偏向任何一方,都会觉得“背叛”了另一方。长期处于这种拉扯中,孩子会用“厌学”转移压力——毕竟,当自己“出问题”,爸妈就没空逼他选边站了。

2. 情绪“代际传递”:孩子用“身体不适”承接焦虑

夫妻冷战的时候,家庭氛围会变得很压抑。有的孩子说家里经常是妈妈唉声叹气,爸爸沉默寡言。也有的孩子说,爸妈吵起架来就像发生了世界大战,盘子,茶杯,甚至电视机无一幸免。孩子接收到这种“没能说出口的紧张”,却无法用语言表达,便可能转化为“躯体化症状”——复学后频繁说“头疼”“肚子疼”,其实是在用身体诉说“家里的气氛让我难受”。

3. “榜样缺失”:孩子学不会“如何解决问题”

父母如果总是用争吵、指责、逃避的方式处理矛盾,孩子会默认“冲突是可怕的,是无法解决的”。孩子在学校遇到学业压力或同学矛盾时,他们也会模仿这种模式——用“不想上学”逃避,而不是主动面对。

其实,每个家庭不可避免的都有矛盾和争吵,如何让这些争吵不给孩子带来特别大的情绪冲击和不安全感,才是我们要探讨的东西。给父母的3个“止战”建议,为孩子的复学扫清家庭障碍。

1. 设立“情绪隔离带”,不在孩子面前争执细节

如果双方忍不住争吵,可以对孩子说“爸妈有件事需要单独商量,半小时后我们再来陪你”,避免让他卷入冲突。事后也不必向孩子“控诉”对方,而是简单说“我们刚才有不同意见,现在已经解决了”。

2. 用“合作”替代“指责”,在孩子面前展示“解决问题的样子”

比如讨论孩子的复学计划时,不说“都怪你以前太纵容他”,而是说“或许我们可以分工,你陪他练体育,我帮他补数学,你觉得呢?” 孩子会从父母的互动中学习到:“有矛盾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一起想办法。”

3. 定期“家庭会议”,给孩子“不被卷入”的安全感

每周花半小时一小时的时间,一家人聊聊“这周开心的事”“需要帮忙的事”。父母可以主动说:“爸妈最近有些小摩擦,但我们会自己处理好,不会影响你。” 让孩子确信,“我的学习和你们的关系,是两回事,我不用为你们操心。”

孩子的复学之路,不仅需要他自己的努力,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土壤”。当父母能好好相处,用成熟的方式处理矛盾,孩子才不必分心去“维系家庭”,才能把精力放回“如何回到校园、如何面对学习”上。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复学支持,是爸妈让他相信:“家里是安全的,你只管往前冲,不用回头看。”(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