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上天”七年后,国内第二大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仍未实现年度盈利。日前,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星宇航”)在港交所更新招股书及财务信息,该公司于2018年底发射首颗AI应用卫星,近7年时间过去,公司2024年净亏损额为1.77亿元。
聚焦AI卫星 布局太空算力“星算”计划
据8月25日披露的招股书,国星宇航业务重点在于卫星与相关服务以及星基解决方案,公司以商业航天及人工智能为核心优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以2024年收入计,国星宇航在管理卫星行业全价值链的所有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中排名第二。
国星宇航卫星及相关服务主要涉及低地球轨道(LEO)商业卫星(尤其是AI卫星)的研发制造和运营,通过卫星获取的卫星数据,公司已扩展至星基解决方案服务。通过AI和商业航天技术的应用,公司对卫星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为空间智能与算力服务、数字城市应用、城市治理、文旅及游戏应用等不同行业提供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国新宇航提出了规模庞大的“AI智算卫星星座”计划,所谓智算卫星星座,是指将人工智能算力部署在太空,利用大量卫星相互连接形成的天基智能计算网络,以实现全球范围的即时计算和数据处理。招股书披露,2025年5月14日,国星宇航成功发射了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AI智算卫星星座。
为何要利用卫星在太空组成算力平台?公开资料指出,卫星采集的海量数据需传回地面处理(“天感地算”模式),但受限于星地带宽和频谱资源,只有不到10%的数据能有效利用,且传输延迟高。在太空直接组成算力平台,可以实现“天数天算”。此外,太空中的太阳能和被动冷却环境,能有效解决地面数据中心AI计算需大量电力和水冷的问题。
国星宇航招股书称,上述发射是其发展AI智算卫星星座的第一步,未来还将以建立天地一体化AI基础设施,旨在为全球提供稳定及可持续且广泛普及、经济高效、用户友好的星基解决方案及星基算力服务。依托AI智算卫星的先进能力,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其长期计划星算计划,旨在建设由2800颗AI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
主打星基解决方案 仍在“爬坡阶段”
国星宇航将自身业务归纳为造卫星、管卫星和用卫星,其营收主要由卫星及相关服务、星基解决方案两大部分组成,2024年,公司星基解决方案营收超过总营收的70%。
据招股书,国星宇航星基解决方案业务可以理解为售卖卫星产生的数据,以及基于数据产出解决方案售卖给客户。公司披露,一家国内数字创意产业上市公司旨在将前沿的元宇宙技术整合到其业务发展中,国新宇航针对该公司在游戏地图、文化创意、影视场景制作等领域的具体需求,提供了一体化的卫星数字孪生系统,该系统亦为客户快速构建元宇宙三维场景提供便利。
从国新宇航披露的财务数据看,公司总营收由2022年的1.77亿元大幅增加至2023年的5.07亿元,并进一步增加至2024年的5.53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为2.41亿元。总营收中,星基解决方案的收入,2022年、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1.02 亿元、4.60 亿元、4.40 亿元及1.18亿元。
在净利润方面,2022—2024年,公司分别录得亏损净额9090.7万元、1.39亿元、1.77亿元及1.92亿元。对于持续亏损原因,国星宇航表示主要源于公司处于早期爬坡阶段,公司在研发并发射AI卫星的同时,亦专注于开发核心技术以提升AI算法及算力。公司表示,在此阶段将战略性地将获取客户及发展关系列为优先考虑,同时亦专注于透过具竞争力的薪酬方案留住人才,早期阶段的投资虽然对长期增长实属必要,然而却延迟了公司实现AI卫星经济效益,及充分发挥批量化制造预期带来规模经济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从事卫星行业。在政策支持、商业航天的迅速发展和技术进步以及低轨卫星星座快速布局的推动下,国内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收入,由2020年的约178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26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9%。尽管市场潜力巨大,但对于国星宇航而言,其核心技术产品乃至商业模式能否走通,仍有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