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
小孩不愿意上学,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比如找一个孩子心情比较放松的时间,像晚饭后一起散步的时候,和孩子聊聊天,问问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是害怕陌生的环境,比如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可能对新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不知道怎么融入集体;还是害怕学习,觉得学习太难了,自己跟不上进度;又或者是在学校受到了伤害或者刺激,像被同学欺负、被老师批评等。同时,家长也要找老师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老师是了解孩子学校生活最全面的人。通过和老师沟通,家长可以知道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同学的相处情况等,从而找到孩子不愿意上学的真正原因。
例如,小明上一年级后突然不愿意上学了,家长和他沟通后,他只是说不喜欢学校。后来家长和老师交流得知,小明在课间和同学玩耍时被同学推倒了,从那之后就对上学产生了抵触情绪。找到这个原因后,家长就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
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他们的行为有时会超出父母的想象,甚至会惹怒父母。当孩子不愿意上学,甚至和父母顶嘴时,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切记不要对孩子发火,更不要打骂孩子。因为暴力的手段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很容易对孩子的内心造成二次更严重的伤害。而且当父母对着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就蒙蔽了观察孩子的眼睛,发现不了孩子不喜欢去学校的真正理由。
比如,孩子说不想上学,家长一听就火冒三丈,对孩子一顿打骂,孩子可能因为害怕父母的威严而被迫去学校,但他内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可能会更加抵触上学。所以,家长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呆一会,或者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再和孩子交流。
三、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
和孩子沟通时,要心平气和地进行有效沟通,而不是家长单方面的说教式沟通。家长在沟通过程中要慢慢的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理解孩子的想法。可以问孩子,你怕(焦虑、担心)的是什么呢?你为什么怕(焦虑、担心)呢?先共情孩子,理解孩子,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和难处。当孩子说出理由后,家长要先表示理解,看到孩子的情绪,接纳他的情绪。
例如,孩子说因为学习太难了,自己总是学不好,所以不想上学。家长可以说:“我理解你,学习有时候确实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你觉得难是很正常的。那我们一起想想办法,看看怎么能把学习变得容易一些。”这样的沟通方式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更愿意和家长一起去解决问题。
四、正确引导孩子
找出孩子不愿意上学的原因以后,要正确引导孩子,打败孩子心理的恐惧。如果孩子是因为害怕陌生的环境,家长可以给孩子讲有趣的校园故事,鼓励孩子去交朋友,让孩子觉得,学校里面除了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交到好朋友,一起做有趣的事。比如,家长可以说:“在学校里,你可以认识很多和你一样大的小朋友,你们可以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说不定还能找到你最喜欢的小伙伴呢。”
如果孩子是因为学习困难而不想上学,家长要耐心地辅导孩子学习,帮助孩子重拾自信,获得成就感。家长不仅要带着孩子把教科书上的内容认真翻阅一遍,把课堂练习中做错的题目都重做一遍,还要找一些相关的题目让孩子再练练手,帮助孩子增加对知识点和题目的熟悉程度。同时,家长给孩子辅导功课时要保持耐心,因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不够,往往要听家长反复讲解好几遍才能听懂,而且家长要尽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并与老师的教法保持一致,这样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辅导效果。
五、调整家庭沟通方式和学习环境
调整家庭沟通
家长需避免指责式对话,采用非暴力沟通技巧。每天留出固定时间倾听孩子对学校的真实感受,关注其拒绝上学背后的情绪而非行为本身。可建立家庭会议制度,让孩子参与制定解决方案。比如,每周可以开一次家庭会议,在会议上让孩子说说自己在学校的开心事和不开心事,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怎么解决不开心的问题。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有参与感和责任感。
改善学习环境
与学校老师保持定期沟通,了解课堂表现及同伴关系。对于学业困难的孩子,可协商调整作业难度或量度;针对社交焦虑的情况,建议教师协助建立友好的同伴互助小组。必要时可申请短期弹性上学方案。例如,如果孩子觉得作业太多太累,家长可以和老师商量,适当减少一些作业量;如果孩子因为和同学相处不好而不想上学,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六、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心理问题严重,比如长时间拒绝上学,且出现情绪低落、社交障碍等严重现象,家长可咨询心理医生或教育专家,获取专业建议和治疗方案。同时,家长也可参加相关教育课程,提升育儿能力。此外,当孩子伴随躯体症状或持续超过两周不愿意上学时,需儿童心理科评估是否存在学校恐惧症。心理治疗师可能会采用系统脱敏疗法,精神科医生可能开具舍曲林片等抗焦虑药物,但须严格遵医嘱使用并配合定期复诊。
例如,孩子因为在学校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不愿意上学,并且出现了失眠、食欲不振等躯体症状,家长就应该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让专业人士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家长要持续记录孩子情绪变化与上学行为的关系曲线,避免在节假日后的上学日安排重要考试。建立阶梯式奖励机制,从完成半天课程开始逐步强化。注意观察是否存在校园欺凌等潜在创伤,保证每日有30分钟以上非学习主题的亲子互动时间。若调整三个月仍无改善,建议进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估学习能力。
总之,当小孩不愿意上学时,家长要通过多种方式去开导孩子,找到问题的根源,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法,帮助孩子重新爱上上学,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医童康心理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