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讯 据贵阳网报道,无人机掠过稻田精准洒药,农户只需轻点屏幕,效率就比过去提升两成;无人机飞越山岭吊运黄桃,农户运输成本较过去下降六成;无人机穿梭茶园,均匀播撒春肥,施肥周期较过去缩短四周……如今,在贵阳贵安的青山绿水间,无人机既是精耕细作的“空中匠人”,也是攻坚克难的“山地尖兵”,还是融合创新的“产业纽带”,正重构农业生产逻辑,成为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关键力量。
日前,在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村的连片稻浪中,植保无人机沿预设航线低空穿行,雾化药液均匀附着于稻叶。“现在,无人机作业效率大幅提升,用药量还减少20%,真正实现节本增效。”种植户刘文龙说。
精准施药的背后,是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有力支撑。龙宝村田间部署的“四情”监测系统,通过“飞防+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实时回传温湿度、虫情、苗情等数据,依托大数据分析预判风险、发布预警,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不仅实现了工具替代,更推动了农业从“经验治理”向“数据决策”的跨越,标志着农业生产进入可感知、可预警、可调控的智能阶段。
在息烽县永靖镇老厂村,种植户高永华的莲花白地位于山坳深处。他指着蜿蜒的山路感慨:“直线距离仅300米,但人力背运需在泥泞陡峭的山路上绕行数百米。”往年,十吨蔬菜出山,人工背运费用高达数千元。如今,无人机直飞直降,一个来回不足两分钟,经济成本节省过半。这种点对点的“空投”式运输,极大地压缩了时空距离,从根本上重塑了山地农业的运输逻辑。
与传统方式相比,无人机运输展现出显著优势。对于黄桃、猕猴桃、西瓜等易损农产品,人工背运难免磕碰,损耗率一直居高不下,而无人机能平稳吊运,损耗率成倍降低。例如,花溪区马铃乡的西瓜采用无人机运输后,裂果率从15%降至3%。在清镇市王庄乡蚂蟥村的玉米运输中,无人机将运输时间从过去的“以天计”缩短至“以分钟计”。此外,无人机还具备卓越的应急能力,在紧急施药或疫苗运输等场景中可即时响应,为农业风险防控筑起“空中防线”。
在低空经济带来的变革中,农业产业链也在持续延伸。
在开阳县,米坪乡黄桃种植基地购置5台农用无人机,探索“无人机+产业+服务”模式,提供植保托管、农资吊运等服务,构建区域协作网络。在清镇市,卫城镇已有5家专业合作社使用农用无人机提供相关服务,清镇市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该合作社自2022年引入无人机以来,服务范围已辐射至毕节、遵义等地,今年8月以来运输农产品超2000吨。负责人蒋华说:“合作社现有7台农用无人机,但‘飞手’仅4名。农村无人机应用场景广阔、业务需求旺盛,‘飞手’也供不应求。”
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举办的“筑农夜校”今年已开办7期无人机培训班,近800人参训,学员包括种植能手、合作社员、企业主等。无人机培训的火爆,反映出乡村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也折射出低空经济的广泛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