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股份易主在即,豪门恩怨落幕,产业龙头能否重拾辉煌?

2025-10-04 11:22

作者 胡群

一场持续两年多的“豪门内斗”终于迎来终章。随着杉杉集团及其子公司进入重整程序,昔日郑氏家族的权力博弈被彻底终结。2025年9月29日,杉杉股份发布公告,其控股股东杉杉集团与江苏新扬子商贸、TCL产业投资、东方资管深圳分公司等组成的联合体正式签署《重整投资协议》,标志着公司控制权将发生根本性变更。

这场由创始人郑永刚猝然离世引发的控制权争夺战,历经郑驹与周婷的董事席位之争、董事长更迭、司法强制执行,最终在资本市场的规则下落幕。如今,随着新实控人任元林的登场,杉杉股份不仅将迎来新的资本掌舵者,更面临业绩复苏、产业整合与战略重塑的多重考验。

豪门内斗落幕,从家族纷争到资本接管

2023年2月,杉杉股份创始人郑永刚因心脏病突发离世,年仅65岁。这位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人物,一手将杉杉从一家服装厂打造成新能源材料巨头,却未留下明确的接班安排,为后续的权力之争埋下伏笔。

其长子郑驹迅速行动,在2023年3月全票当选杉杉股份董事长,但这一结果遭到遗孀周婷的强烈反对。周婷主张自己应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并一度以“合法继承人”身份介入公司治理。此后,双方在董事会席位、信息披露、公司战略等多个层面展开拉锯。

转折发生在2024年11月,杉杉股份公告郑驹辞去董事长职务,由周婷接任。这场持续近两年的继承人之争看似以遗孀胜出告终。然而,风波并未平息。2025年2月,杉杉集团被裁定进入破产重整,家族控制的时代正式终结。

更关键的是,因连带担保责任,郑驹所持的181万股杉杉股份被法院强制执行,持股归零,彻底退出公司治理舞台。

资本重整落地,新实控人浮出水面

2025年9月29日,杉杉股份控股股东杉杉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朋泽贸易、杉杉集团管理人与江苏新扬子商贸、新扬船、TCL产投、东方资管深圳分公司等重组投资人组成的联合体签署《重整投资协议》,意味着杉杉股份的控制权将正式移交。

根据协议,重整投资人将通过“直接收购+与服务信托组建合伙企业收购+剩余保留股票表决权委托”三种方式合计取得杉杉集团、朋泽贸易持有的杉杉股份23.36%股票的控制权。其中,新扬子商贸牵头和新扬船共同设立一家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本案投资人持股平台,由投资人持股平台向债务人收购223,311,200股杉杉股份股票,占杉杉股份总股本的 9.93%。TCL产投直接收购1.94%,另有0.89%通过合伙企业收购,剩余股份的表决权则全部委托给投资人平台。

如上述重整成功,杉杉股份的控制权将发生变更,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投资人持股平台,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任元林。任元林是扬子江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旗下拥有造船、金融、投资等多元产业布局。此次通过新扬子商贸牵头参与重整,不仅是资本运作,更可能意味着杉杉股份将迎来产业协同与战略升级的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重整设置了严格的36个月限售期,所有参与方不得减持股份,且新扬子商贸承诺其100%股权将保持归属于新加坡上市主体扬子江金控或其拆分后主体。这一安排既保障了控制权的稳定性,也向市场传递了长期持有的信号。

业绩触底反弹,负极材料龙头能否重振雄风?

尽管控制权之争尘埃落定,但杉杉股份面临的挑战远未结束。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22年至2024年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更是亏损3.67亿元,反映出行业竞争加剧与成本压力的双重挤压。

来源:杉杉股份财报

作为中国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开拓者,杉杉股份曾长期稳居行业龙头。然而,近年来随着贝特瑞、璞泰来等对手的崛起,以及原材料价格波动、产能过剩等问题,公司盈利能力受到严重冲击。

不过,曙光已现。2025年上半年,杉杉股份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79.59%,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市场分析认为,这主要得益于负极材料价格企稳、客户结构优化以及偏光片业务的稳定贡献。

来源:杉杉股份财报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也给予积极回应。从2025年4月的低点至9月末,杉杉股份股价涨幅超过160%,显示出投资者对重整预期和业绩反转的双重信心。

杉杉股份目前已构建起锂电池负极材料与偏光片双主业共同发展的战略格局。作为中国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领域的开拓者,公司深耕行业二十余载,打造了全球领先的研发与生产体系,稳居人造石墨负极材料行业龙头地位。

然而,两大主业均面临严峻挑战。负极材料行业正经历洗牌,技术迭代加速,一体化布局成为竞争关键;偏光片则受面板行业周期影响较大,毛利率承压。

在此背景下,新实控人任元林的资本背景与产业资源或将成为破局关键。扬子江金控在金融、航运、投资领域的布局,或可为杉杉股份提供融资支持、产业协同与国际化通道。TCL产投的加入,则可能在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带来合作机会。

此外,东方资管作为AMC(资产管理公司)参与重整,也意味着部分债务问题将通过资产处置与重组化解,有助于公司轻装上阵。

杉杉股份的控制权变局,表面上是一场家族企业治理失败后的资本救赎,实则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在代际传承、战略转型与资本运作上的深层困境。

杉杉股份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但留给市场的思考仍在继续。从郑永刚创立杉杉品牌,到成为中国锂电材料巨头,再到家族内斗、业绩下滑,最终通过破产重整获得新生,这家企业的发展轨迹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治理演进的一个缩影。

新任实际控制人任元林面临的任务并不轻松:他需要整合双主业战略,恢复市场信心,重建企业文化,让这家历经风雨的企业重新焕发生机。而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杉杉案例的价值在于提醒所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是基业长青的根本保障。这不仅是资本的考验,更是对中国民营企业治理现代化的一次深刻检验。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金融市场研究院院长 主要关注银行、消费金融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