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再玩10分钟”,你这样回答,孩子会屁颠屁颠的配合

2025-10-20 09:00

心理直通车

10分钟,是亲子战争的导火索,也是培养孩子规则感的黄金时机。

每天放学,我都会带顺顺到学校旁边的小公园和同学玩一个小时,孩子们玩得开心,但总有要回家的时候。

这时就能看出不同家长和孩子互动模式的差异。

其中,有一个家长让我印象深刻。

她经常在孩子玩得起劲时,大喊着下达“最后通牒”:“某某,我们该回家了!”

每次孩子听到后就跑过来,双手合十,渴望着对她说:“妈妈,求你了,我想再玩10分钟!”。

“好,就10分钟!”

然后,10分钟后,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

几次之后,这位妈妈终于失去耐心,跑过去一把拽起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说话不算数!”

随后就是一顿输出,指责拖拽,孩子在众目睽睽下以嚎啕大哭收场。

这样的“10分钟拉锯战”,很多父母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

孩子总在 “约定时间” 上 “讨价还价”:

说好看一集动画片,看完赖着要再看;

说好玩 5 分钟滑梯,临走时哭着要再玩 10 分钟......

怎么应对,是很多家长困扰的问题。

有人硬着头皮拒绝,换来孩子哭闹不止;

有人心软纵容,结果规则成了 “摆设”;

还有人忍不住发火,最后孩子吓哭,自己也懊悔。

父母的不同回应方式,不但会影响亲子关系,更可能会塑造孩子规则意识、情绪感知力和不同的人生轨迹。

 

01  这3 种回应方式,看似管用,实则坑了孩子

第一种粗暴拒绝型

“不行!说好的时间到了,立刻停下!”

“不行!说好现在走就必须现在走!”然后直接拽走哭闹的孩子。

邻居王姐每次面对孩子 “再玩 10 分钟” 的请求,都斩钉截铁地拒绝。

有次我带着顺顺到她家,正撞见她儿子抱着玩具车哭着求 “再玩一会儿”,王姐直接把玩具抢过来扔进垃圾桶:

“说了不行就是不行!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再闹把你所有玩具都扔了。” 

孩子吓得立刻闭嘴。

这种回应看似 “守住了规则”,却忽略了孩子的情绪

儿童心理学家李玫瑾说:

“孩子的哭闹请求不是‘无理取闹’,是他不知道怎么表达‘舍不得’。” 

粗暴拒绝会让孩子觉得 “我的感受一点都不重要”。

长此以往,孩子要么变得压抑自卑,要么学会用更激烈的方式对抗 ,比如故意破坏规则,以此报复父母的不理解。

知乎上有个网友回忆:

“我小时候每次求妈妈‘再玩 10 分钟’,她都吼我‘别得寸进尺’。后来我故意在写作业时拖延,因为我觉得‘你不让我开心玩,我也不让你省心’。”

第二种,威胁指责型

“再不走,我就把你留在这里!”、“你再这样,下次不带你来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不听话的孩子!”

很多父母对付孩子的 “讨价还价”,喜欢用 “威胁”。

威胁看似 “快速见效”,却会给孩子埋下 “安全感缺失” 的种子

孩子会觉得 “妈妈可能真的会丢下我”,玩得时候心神不宁,总觉得妈妈会随时离开。

这种恐惧会让他对 “分离” 格外敏感,甚至影响未来的人际关系,比如害怕被朋友抛弃,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在亲密关系里没有安全感。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案例:

有个孩子因为总被妈妈用 “再闹就不要你了” 威胁,后来上幼儿园时每天哭着不肯去,因为他怕妈妈把他送到幼儿园就不回来了,就是抛弃他了。

第三种,随意纵容型

“行吧行吧,再晚十分钟。”然后无数个10分钟过去……

表妹对孩子向来心软,每次孩子说 “再玩 10 分钟”,她都忍不住答应:“孩子开心最重要,规则什么的以后再教。” 

可慢慢发现,孩子越来越 “得寸进尺”,10 分钟到了,又求 “再玩 5 分钟”;

后来干脆不提前约定时间,不听不顾,玩到尽兴才肯停。

纵容看似 “爱孩子”,实则是在剥夺他 “学会遵守规则” 的机会

心理学上的 “破窗效应” 指出:

一旦规则有了第一次 “破例”,后续就会不断被打破。

孩子会觉得 “只要我撒娇,妈妈就会让步”,孩子学会的是 “规则是可以打破的” ,父母的权威和话语会逐渐失去分量。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缺乏时间观念和规则意识。

 

02  2种正确回应方式:既守规则,又暖孩子心

那么,当孩子提出“再玩10分钟”时,我们该如何回应?

美国育儿专家艾德丽安·法伯说过:

“当我们停止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是邀请他们一起思考该做什么时,纪律问题就减少了一半。”

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

不要把孩子的“讨价还价”看作对父母权威的挑战,而是把它视为培养孩子自律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契机。

平和回应:先共情,再讲规则

这种 “共情 + 规则” 的回应,核心是让孩子感受到 “我的感受被看见”,同时明白 “规则有原因,不是妈妈故意不让我玩”。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

被共情的孩子,更容易接受规则,因为他们知道,父母不是在 “控制” 自己,而是在 “理解” 自己。

比如对想再看动画片的孩子,可以这样说:“妈妈知道这集动画片很有意思,你想看完它(共情),但我们约定好看完这集就去读书,要是再看,今天的故事时间就没啦(规则),明天我们可以早点看,好不好?”

简单的共情,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然后父母再温和重申规定,守住底线,让孩子明白,规则不是随父母心情和自己的哭闹而变的,而是需要共同遵守的承诺。

提醒引导:用 “具体工具” 帮孩子感知时间

很多时候,孩子 “讨价还价”,是因为对 “时间” 没有概念, 他们不知道 “10 分钟” 有多久,只知道 “我还想玩”。

这时候,用 “闹铃、计时器” 等工具帮孩子感知时间,会比单纯说教管用得多。

朋友做法就很聪明:每次她和孩子约定时间,都会一起设置计时器。

比如约定玩 20 分钟玩具,就把计时器调到 20 分钟,告诉孩子 “计时器响了,我们就收拾玩具”。

当闹钟响起,孩子会主动放下玩具,因为这是他“自己决定”的时间。

这种方式能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 “时间的边界”,明白 “10 分钟就是这么久”,同时培养 “说到做到” 的责任感。

一个小闹钟不仅解决了拖延问题,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03 写在最后

教育家蒙特梭利倡导:

“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规则中自由成长。” 

当孩子知道 “我的感受会被看见,规则也需要被遵守”,他们不仅会主动配合,更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学会理解他人、尊重规则。

 这才是比 “当下听话” 更重要的成长。

当孩子再跟你说 “妈妈,我想再玩 10 分钟”,不妨试试这两种方式,相信你会看到孩子不一样的反应。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有游有谋育儿”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