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8%;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环境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如何?如何评价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总体表现?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经济发展顶住压力,取得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成绩,经济运行持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一是经济平稳运行的主基调没有改变。经济增长、就业、价格和国际收支是观察经济运行最为重要的宏观指标。从经济增长看,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0.2、0.4个百分点;经济增量达到39679亿元,同比多增1368亿元。
二是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态势没有改变。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关键还是要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今年以来,各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结构不断调优、新旧动能有序转换,从人工智能大模型到机器人马拉松,从航空航天到无人驾驶,“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规模效应和全产业链优势持续凸显,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
三是经济韧性强潜能大的基本特性没有改变。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频发,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推动经济稳定运行面临不少困难挑战。这种情况下,我国实现了5.2%的经济增长,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在不稳定不确定环境下应变破局能力和抗压耐压强大韧性。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内在逻辑,是体制优势、供给优势、需求优势、人才优势等多种因素协同联动、系统集成形成强大合力的结果。
在三季度经济的“成绩单”中,有一项数据值得关注:三季度GDP增速好于需求。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表示,这是因为我国季度GDP核算是用生产法,所以短期在供给跟需求指标分化时,会更偏向供给。虽然国内需求指标压力加大,但三季度生产降幅较小,工业增加值从第二季度的平均同比增速6.2%降至第三季度的5.8%,服务业生产指数从6.1%降至5.7%,GDP同比增速降幅与工业服务业生产降幅基本一致。
芦哲进一步指出,GDP增速好于需求带来最大影响的是价格。三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达到4.8%,名义GDP同比增速为3.7%,GDP平减指数为-1.1%。三季度主要是两股力量支配着物价走势,一方面是供需分化使得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反内卷”政策落地,有助于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从结果来看,GDP平减指数从第二季度的-1.3%收窄至第三季度的-1.1%,代表“反内卷”的政策力量影响更大。但是,如果供需分化持续,同时“反内卷”政策没有进一步加码的话,四季度价格压力可能会加大。
三季度GDP同比4.8%的发布恰逢四中全会的召开,这对于全会讨论经济以及“十五五”规划有着怎样的信号?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表示,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放缓好于去年同期,但结构分化的问题,尤其是在出口延续韧性的背景下,似乎有所加剧;因此,中国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之辨,将成为观察全会通稿以及“十五五”规划建议稿的重要线索。
陶川表示当前需要关注四个线索:一是,虽然新动能完全替代旧动能还有待时日,但确保了经济没有在三季度失速。前三季度,传统增长引擎如房地产、基建等表现相对乏力,而以高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投资为代表的新动能则保持领先增速。经济内生动力的加速重构,奠定了全会将把未来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二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缓至与经济增速持平,为2023年二季度以来首次。这一变化表明内需与消费的复苏道阻且长,需要政策由短及长加以对冲:短期内需加强逆周期调节以稳定预期,中长期则应在“十五五”规划中系统谋划收入分配改革与消费激励。
三是,在当前“以旧换新”与“反内卷”政策效应边际趋弱的背景下,内需回稳与价格回升仍需持续的政策支持作为保障。前期表现亮眼的“以旧换新”相关品类社零增速已呈连续放缓态势,部分行业也在9月再现“内卷”迹象。四季度正是考验政策延续性的关键阶段。
四是,周期性挑战仍需应对,“稳预期”重要性不改。近期中央财政向地方下达5000亿元结存限额,旨在补充地方财力、以及支持经济大省项目建设,凸显政策层面正着力推动新旧动能平稳衔接。这一举措也预示全会很有可能对年内经济形势进行再评估,政策边际宽松的信号值得期待。
陶川强调,基建将是四季度经济的基石,同时发挥着协助新旧动能平稳转换的重要作用,由于基建投资与私营企业紧密度相对更低、修复空间相对更大,因此其下行压力相对可控。无论是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支持;还是近期中央财政安排结存限额下达地方的部分资金中,有一部分用于支持经济大省项目建设,都说明了“稳基建”逻辑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