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宇树科技正式发布了其新一代仿生人形机器人Unitree H2。作为宇树科技H系列的升级款,H2承载着宇树科技在通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探索与创新,其加速“进化”引发广泛关注。
今年以来,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经历快速发展阶段,资本市场也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热情持续高涨。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127起投融资事件,总金额高达364.36亿元,远超2024年全年水平。
虽然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此前预测,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全球需求量可能达100亿台。但现阶段,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仍面临技术突破、功能落后、市场拓展、业绩疲软等挑战。
头部企业竞争差异化
10月20日,宇树科技正式推出新一代仿生人形机器人Unitree H2,这款机器人的发布瞬间引爆科技圈与社交媒体。
据介绍,Unitree H2身高180厘米,体重70公斤,整体外形设计更加贴近人类的真实形态,从外观上给人以更接近真人的视觉感受。在官方发布的视频中,Unitree H2还被穿上了衣服,进一步增强了其拟人化的外观效果。
尽管官方尚未公布Unitree H2的具体配置细节,但从视频演示中可以明显看出,与前一代产品相比,Unitree H2在灵活性和稳定性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值得一提的是,Unitree H2在Unitree H1的基础上增加了仿生人脸,这一改进使其在外观和功能上更接近科幻电影中描绘的机器人形象。
当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已涌现出多种型号,吸引多家企业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人形机器人型号超过20种,涵盖教育、服务、科研和工业等多个领域,除了宇树科技,还包括优必选、达闼科技、小米科技、科大讯飞、傅利叶、智元机器人等,覆盖教育、服务、科研和工业领域。
这些公司各具特色:优必选以Walker系列为代表,强调双足行走稳定性和交互能力,应用于公共服务和家庭场景;宇树科技专注于高性能运动控制,其H1型号以高动态平衡和敏捷动作著称;达闼科技侧重云端智能机器人,通过5G技术实现远程操控;小米的CyberOne注重情感交互和低成本普及;科大讯飞则结合AI语音技术,强化教育和服务功能。
此外,傅利叶携第三代人形机器人GR - 3C在2025上海工博会上完成首秀;开普勒机器人发布K2大黄蜂,这是全球首款商业可售的混动架构人形机器人;由智元研发及普智(均普智能与智元的合资公司)生产的人形机器人远征A2在2025云栖大会上亮相。这些产品通过融合大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实现了更自然的交互能力和环境适应性。
从整体上看,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已形成“技术突破+量产加速+场景落地”的全链条竞争力格局,呈现出差异化竞争态势。
中国市场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在全球处于追赶地位,与国外领先企业如特斯拉等相比,既有优势也有不足。
优势方面,中国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制造成本较低,且国内市场庞大,政策支持力度大,例如“中国制造2025”和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动了行业创新。此外,国内企业在软件算法和AI应用上进步迅速,尤其在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
劣势则体现在核心技术如高精度传感器、电机控制和长期稳定性上仍依赖进口,基础研发投入不足,原创性创新较少。国外企业如波士顿动力的Atlas和特斯拉的Optimus在运动控制和环境适应性上领先。
从市场空间看,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千亿美元级别的蓝海市场,据GGII(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美元左右,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高盛预测则更为乐观,认为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展望,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需求量可能达100亿台。综合各方数据,未来10—2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美元,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未来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
从资本市场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融资活跃,但集中度较高。2023年,全球融资总额超过50亿美元,主要流向美国和中国企业。头部企业中,特斯拉通过内部资金支持Optimus项目,波士顿动力被现代汽车收购后获得持续投资;中国方面,优必选已于2023年在港股上市,融资约10亿美元,宇树科技在2022年完成B轮融资,金额近1亿美元,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和IDG资本。其他企业如达闼科技和小米也通过私募和战略投资获取资金。
截至2025年6月底,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今年已发生融资事件超过83起,总金额突破14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企业占据60%的份额,累计融资额达84亿元,融资频次与金额均已超越2024年全年水平。
此外,企业争相冲刺IPO,资金不断涌入头部量产企业,上市公司股价一路走高,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13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宇树科技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正式提交IPO申请,其投后估值超120亿元。
全球业绩疲软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人形机器人企业中,优必选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2025年上半年虽实现营收6.21亿元,同比增长27.5%,但净利润亏损4.4亿元,较2024年上半年同期5.4亿元的亏损有所收窄。尽管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斩获近4.3亿元合同,但2024年全年仅交付10台,量产与商业化能力遭质疑。
此外,禾川科技2025年上半年营收5.09亿元,同比增长5.32%,但归母净利润亏损3816.23万元,其将人形机器人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已推出多款核心零部件和2款本体,部分具备量产能力,但市场开拓中订单规模仍不大。
新松机器人2025年上半年营收16.60亿元,同比微降0.07%,归母净利润亏损9535.82万元,同比大幅下降54.32%,毛利率同比下滑,在行业复苏背景下业绩疲软。越疆科技虽然推出了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多个产品系列,且已在全球范围内发布了27款机器人,但2024年依然亏损9536万元。
放眼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亏损现象同样普遍存在。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虽然在机器人技术方面领先全球,但其商业化进程缓慢,长期依赖母公司Alphabet的资金支持。
而软银集团的Pepper机器人项目,尽管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拥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但由于高昂的生产成本和较低的销售价格,也未能实现盈利,甚至在2019年宣布停止生产Pepper机器人。
2022年,软银将其欧洲机器人部门出售给德国联合机器人集团(URG),但经营状况未见起色,2023年年度亏损接近3000万美元,公司于2月申请破产并大幅裁员,6月被纳入破产管理程序。
法国人形机器人公司Aldebaran Robotics以Nao和Pepper两款服务型机器人闻名,曾向全球70个国家销售约2万台Nao和1.7万台Pepper机器人,但因业绩亏损严重于2021年暂停。
分析指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亏损,除了技术本身的研发成本高、周期长外,还与市场需求不明确、应用场景有限等因素密切相关。当前,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教育、娱乐、家庭陪伴等消费级市场,以及医疗、安防、工业等专业领域。然而,这些应用场景的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用户接受度和支付意愿也存在不确定性,导致企业难以通过规模化销售来降低成本、实现盈利。